乘舟能犯斗,倚槛亦摩霄。
道士如相遇,飞仙或可招。
台高堪抱月,夜静忆吹箫。
叹息词人去,江城倍寂寥。

【注释】癸丑年(1083)冬,作者由黄州过柴羽、元方伯胡存、蓼张玄中两宪副的招邀,泛舟游赤壁。在苏祠台上得五首。

【译文】:乘着船能触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斗杓所指之方向),倚靠在栏杆上也摩天有高(意谓登高望远);道士如遇到我这样人,或许可以请飞仙相招(意谓请仙人来)。高高的台子可抱着月亮,夜晚静下来想起吹箫(意谓想起当年在月下吹箫的情景)。叹息词人已经离去,江城更加空寂寥落。

【赏析】: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是作者与黄州地方官僚及幕客等共游赤壁时所作。

诗的开头两句:“乘舟能犯斗,倚槛亦摩霄。”诗人以“乘舟”起兴,点明题旨。“能犯斗”,即能逆行,意谓逆水行舟。这一句用了一个“乘”字,一个“犯”字,把诗人与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使人仿佛听到了桨声波声,看到了江水滔滔,感受到诗人与友人欢聚的喜悦心情。“倚槛亦摩霄”,“倚槛”是倚着栏杆。这句的意思是说:即使靠着栏杆也好像要摩上天空似的,表现出了诗人的豪迈情怀。接着两句:“道士如相遇,飞仙或可招。”意思是说:如果遇到道士,或许可以请他请仙人来。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游赤壁时,畅想着飞仙和道士们来相会的情景。

后四句是写诗人对过去的回忆: “台高堪抱月,夜静忆吹箫。”“台高”指苏轼在东坡之上筑亭观景,因东坡而得名。这两句意思是说:高高的台上,可以抱着一轮明月;夜晚寂静时回忆起当年吹箫时的情景。诗人在这里回忆了自己在黄州时期的生活情景,抒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之情。最后二句是写诗人感叹自己已离去黄州的心境:“叹息词人去,江城倍寂寥。”意思说:叹息词人的离去啊,使黄州的景色更加寂寞冷清。这二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感伤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政治失意的感慨。

全诗通过对赤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与友人游赤壁时的欢乐心情以及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