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枕绳床午梦闲,簿书迎送不相关。
簟纹净滑摇湘水,炉气氤氲起博山。
六载劳薪翻自哂,百年倦鸟亦知还。
夷犹孤棹便疏懒,岂合追随玉笋班。
【解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静物图。诗人以“闲”来写午梦,表现了一个“闲”字。“簿书迎送不相关”一句,既写出画中人的清高,又表明自己与官场的疏离。“六载劳薪翻自哂”,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百年倦鸟亦知还”句,则表现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尾联抒发了自己不慕功名富贵,不随世俗之流俗的人生态度。
【答案】
译文:
枕着石头睡觉,床铺着绳子,午间小睡得很悠闲;处理公务往来不关我事。
竹席纹路平展滑润,好像湘水在晃动;香炉里烟气缭绕,好像博山在冒烟。
六年辛苦劳累,反觉惭愧;一生疲倦的鸟儿,也懂得回归自然。
悠然独处,就感到懒散,哪能像玉笋班一样追随权势呢?
赏析:
首句“石枕绳床午梦闲”,一个“闲”字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昼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午梦闲”,正可与此句相印证。“簿书迎送不相关”一句,既写出了画中人物的清高,又表明了自己的超然态度。“簿书迎送不相关”,是说自己与仕途之事毫不相干。“六载劳薪翻自哂”,以自嘲的口吻表示自己对仕宦生涯的不屑一顾,也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淡泊之情。
颔联“簟纹净滑摇湘水,炉气氤氲起博山”。这是对画中所画场景的具体描述。“簟纹净滑”,形容竹席平整光滑,竹纹清晰可见。“涟漪荡漾,细波荡涤”(王维《汉江临眺》),“簟纹”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幅图画所呈现的画面效果。“湘水”“博山”均为古代传说中的名山,这里借指画中之人。“炉气氤氲”,形容香炉中烟气弥漫,给人以神秘感。“博山”也是传说中神仙的洞府。这两句诗通过对画中所绘景象的描写,烘托出画家笔下人物的闲适、清高和超凡脱俗。
第三联“六载劳薪翻自哂,百年倦鸟亦知还”。这两句诗既是写自己对仕途的淡泊态度,又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是在表达自己对仕途的不满,其实不然,作者的本意在于表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追求自由、宁静的生活。“劳薪”一词原意是指辛勤劳动的木材,这里用它来形容自己辛苦劳累的仕途生活,正是为了反衬后文所说的“倦鸟知还”,即归隐之意。
颈联“夷犹孤棹便疏懒,岂合追随玉笋班”。“夷犹”是徘徊的意思,而此处却有悠闲自在、无拘无束之意。“孤棹”指的是独自驾一叶扁舟,这更增添了诗人那种闲适、自在的情感。“玉笋班”是唐代的一种官员名号,这里用来比喻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岂合追随玉笋班”一句,表明诗人不愿意与追逐名利的人为伍,而是选择隐居。
尾联“岂合追随玉笋班”一句,直接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诗人不愿追逐名利,而是选择归隐,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岂合”二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这种生活态度的坚定自信,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