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林啼鴂妒年芳,怜尔萧疏古道傍。
楚客旅魂搴宿莽,谢家清梦落寒塘。
西风匹马人千里,南国孤帆水一方。
正是天涯逢岁晏,萋萋空结九回场。
【解析】
此诗是诗人与友人吴允兆唱和之作。“长林啼鴂妒年芳”写诗人对秋天的感伤,“楚客旅魂搴宿莽”,借楚客之口抒发羁旅之情;“谢家清梦落寒塘”,借谢家之梦抒发思乡之情。“西风匹马人千里,南国孤帆水一方。”以景起兴,点染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正是天涯逢岁晏,萋萋空结九回场”。以景收尾,表达了诗人在异乡过节的伤感心情。
【答案】
译文:
树林里传来了黄鹂的鸣叫,我感叹着青春一去不复返,怜惜你萧疏冷落的古道旁。
楚地的游子,带着满腹愁绪,在荒野中独自行走,就像那谢家公子一样,清冷的月夜中,梦见自己飘泊在寒冷的水塘边。
西风吹动着马儿,我骑着它奔向千里之外,南方的船只孤零零地行驶在一片水天一色的地方。
正当我在这异地过节的时候,看到那萋萋的野草,心中不禁感慨万分,这让我想起了家乡的九曲长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五年(810)秋作答吴允兆的酬答之作。吴允兆曾作《秋草》诗十二首,诗人依韵和作,并有题序:“长林啼鸟妒年芳,怜尔萧疏古道傍。楚客旅魂搴宿莽,谢家清梦落寒塘。西风匹马人千里,南国孤帆水一方。正是天涯逢岁晏,萋萋空结九回场。”可知吴允兆的《秋草》诗十二首是一首七言律诗。吴允兆所赋的是秋末景象,而诗人却以“长林啼鸟”、“萧疏古道”来渲染一种凄清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萧瑟、寂寞的秋意。
“长林啼鳷妒年芳,怜尔萧疏古道傍。”这是全篇的第一联。从“长林啼鳷”开始,诗人便将读者引入了深秋时节的意境之中。“长林”一词用得极为贴切,既写出了树林的高大、茂密;又突出了树林的深远、幽静。林中传来了一声声啼叫,那声音似乎在嫉妒春天的繁华,因为此时已是深秋了,百花凋零,春意已失。而在这萧索的深林中,诗人发现只有那些稀疏的草叶还在顽强地生长着。“怜尔萧疏古道傍”两句,既是对上句的具体描写,也是全诗的总揽。诗人通过对长林、啼鳷等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萧疏的古道旁,默默地凝望着茫茫的林海。
颔联“楚客旅魂搴宿莽,谢家清梦落寒塘”,承颔联而来。前一句中,“楚客”是指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其《离骚》中有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客”“帝高阳之苗裔”一句,既是对屈原身份的点明,又是诗人对屈原精神的一种赞颂。后一句中,“谢家”指的是谢灵运。谢灵运出身门第较高,少年时代就很有才华,他写的诗歌清新隽永,为人们所称赞。《世说新语·文学》载:“谢公始出西堂,坐上诸贤尽叹观之。”这里的“谢公”指的就是谢灵运。谢灵运在永嘉年间任临川内史时,曾在永嘉南郊山水间游览。他的《登江中孤屿》一诗中云:“初发台庄阴,即见陵陆通。连山抱城阙,林薄接青穹。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冲。”可见,谢灵运在江南一带游历过多次。“清梦落寒塘”,是对谢灵运游历经历的一种回忆。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谢灵运当年在山水间的游历情景,进一步衬托了自己此刻的心情。
颈联“西风匹马人千里,南国孤帆水一方”,承接上联而来。“西风”二字,既是对季节的点明,也是对人物形象的描绘。秋风劲吹,使人感到一股凉意;而“西风”又是诗人眼中所见之物。“西风”二字,还暗含着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西风”二字,不仅点明了季节、时间,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处的地点。“骑马”,则是诗人行动的方式。“南国孤帆”,则是指诗人所处之地。“孤帆”一词用得极为贴切,它既表现出了帆船的孤单、遥远,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惆怅。
尾联“正是天涯逢岁晏,萋萋空结九回场。”承前两联而来。“天涯”二字,既是对季节的点明,也是对诗人身处之地的描绘。“逢岁晏”,则是指诗人在异乡过年的情景。“九回场”,则是指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结,它既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
这首诗是诗人与好友吴允兆相互酬答之作。全诗共八句,每句都紧扣诗题。其中,“长林啼鳷妒年芳”一句最为精彩,它不仅描绘出了深秋季节的景象,而且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此外,整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含蓄典雅,堪称咏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