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岳岧峣并岱宗,汉皇何事未登封。
坛虚星斗明青玉,潭涌金沙吼白龙。
虞辇不归斑竹怨,禹碑灭没紫苔重。
悠悠今古浑如梦,愿学无生出世踪。
【诗句释义】
- “名岳”:指衡山,是五岳之一。“岧峣”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岱宗”指东岳泰山,也是五岳之一。“汉皇何事未登封”:汉代的皇帝为何没有登上过衡山呢?“未登封”即没有登顶过。
- “坛虚星斗明青玉”,“潭涌金沙吼白龙”两句:衡山的祭坛空荡荡的,天上的繁星和北斗七星在祭坛上空照耀着,犹如青玉一般;山下的潭水波涛汹涌,仿佛是一条白龙在怒吼。
- “虞辇不归斑竹怨”:舜帝的车子停在衡山上,没有归来,那一片斑竹因此而哀怨。“虞辇”是指舜帝的车驾,因传说舜帝死于衡山而得名。“斑竹”是一种竹子,因颜色发黑而叫斑点竹,这里借指衡山。
- “禹碑灭没紫苔重”:大禹治水的碑石被埋在地下,已经没有了踪影,只留下了厚厚的紫色苔藓。
- “悠悠今古浑如梦”:如今的历史长河,古今之事都如同梦幻一样,转瞬即逝。
- “愿学无生出世踪”:我希望能像陶渊明那样,脱离尘世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译文】
衡山这座名岳,与泰山并称五岳之首。
汉皇何事未登临过衡山之巅?
祭坛空旷,星辰璀璨,如同青玉般熠熠生辉;
山下激流奔腾,仿佛是一条怒吼的白龙。
舜帝的车驾停于此处,留下千古遗憾,那片竹林因此哀怨不已;
大禹治水的碑石早已消失无踪,只剩下厚厚的紫苔覆盖其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今之事都如同一场梦境;
我只愿效仿陶潜先生,远离尘世纷扰,追寻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游衡山十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通过描绘衡山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于历史沧桑的感受。
开头两句“名岳岧峣并岱宗,汉皇何事未登封”直接点明了衡山与泰山齐名,并强调了汉皇未能登临衡山的事实。这两句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衡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秀美之山,与泰山齐名。然而,历史上的帝王们对此并不十分重视,往往只是匆匆一睹而未尝真正登临。这里的“汉皇”,指的是汉代的皇帝刘邦,他在位期间曾经三次巡视天下,其中一次就是来到衡山脚下的南岳庙,但并未登顶。这一句通过对衡山与泰山齐名的描写,引出了后面关于帝王未能登临衡山的疑问,也为下文的感慨埋下伏笔。
接下来的三句“坛虚星斗明青玉,潭涌金沙吼白龙”则描绘了衡山的神秘与壮美。衡山的祭坛虽然空旷,但天空中的群星璀璨,北斗七星在祭坛上空闪耀,宛如青玉一般。山下的潭水波涛汹涌,仿佛一条白色的巨龙在翻滚怒吼。这两句诗通过对衡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其雄伟、壮丽的一面。同时,也暗示了帝王未能登临衡山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地势险峻、环境恶劣等因素所致。
接下来的句子“虞辇不归斑竹怨,禹碑灭没紫苔重”则转入了对历史的回忆与感慨。虞舜时期的车子曾停放在衡山上,但后来却未曾归来,那片竹林因此感到悲哀。大禹治水的碑石早已消失无踪,只剩下厚厚的紫苔覆盖其上。这两句诗通过对古代遗迹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帝王们对自然景观的忽视与破坏,导致了这些文化遗产的消失。
最后两句“悠悠今古浑如梦,愿学无生出世踪”则是全诗的总结与升华。诗人感叹历史的变迁如梦幻般短暂,表达了自己希望远离尘世纷争、追求心灵宁静与自由的情怀。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类命运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衡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同时,诗人还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