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过野寺乘凉好,偶向山僧觅竹栽。
槛外喜看团绿玉,阶前何惜破苍苔。
影窥月幌清尘梦,爽入风窗进晚杯。
正对此君堪坐啸,开门还见子奠来。
苏汝载入署同居适栽新竹喜而共赋
昨夜经过一座野寺,那里很凉快,我就在那里乘凉;偶然向一位山中僧人要了一棵竹苗来栽。
槛外看见绿竹喜形于色,台阶前舍不得把青苔铲除。
月影透过窗棂映照,使尘梦清静如梦;清风送入风窗,使人爽朗愉快。
正好与子偕坐啸傲,开门一看子奠来到。
注释:
- 昨过野寺乘凉好:昨晚经过一座野寺,天气很凉爽。
- 偶向山僧觅竹栽:偶然向一位山中僧人要了一棵竹苗来栽。
- 槛外喜看团绿玉:栏杆外面看见那新栽的竹子,好像绿色的玉石一样。
- 阶前何惜破苍苔:台阶面前,哪能不舍得把青苔除掉。
- 影窥月幌清尘梦:月光穿过窗棂映照下来,使人清梦如幻。
- 爽入风窗进晚杯:清风透入风窗,使人感到爽快。
- 正对此君堪坐啸:正好与你同坐,高吟长啸。
- 开门还见子奠来:刚要开门,就看见你来了。
赏析:
这首诗是苏汝载和友人在野寺栽下新栽的竹子后,对新栽之竹作诗以庆贺之作。全诗从“昨日”写起,到“此时”,层层铺展,步步推进,最后点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流畅自然,形象生动传神。
首联“昨过野寺乘凉好,偶向山僧觅竹栽”两句,写诗人昨夜经过野寺乘凉之乐。“昨”字一转,又写“乘凉”之后,忽然想到要去栽竹。“偶向”二字,说明这是一时高兴之事。“山僧”指一位隐居山林的和尚,用一个“僧”字表明这位和尚是一位隐逸之士。“栽竹”,既表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又表现了诗人的情趣。
颔联“槛外喜看团绿玉,阶前何惜破苍苔”。颈联“影窥月幌清尘梦,爽入风窗进晚杯”。“月幌”指月亮的光辉,这里用来比喻竹影。“清尘梦”是说月光照在竹叶上,好像一片片绿玉,令人心醉。“破苍苔”指铲除台阶前的青苔。诗人喜爱这新栽之竹,所以不惜铲除台阶上的青苔。
尾联“正对此君堪坐啸,开门还见子奠来”,写诗人与朋友一同坐在亭子里高歌长啸的情景。“子奠来”,即子奠来访的意思,是说朋友刚走不久又回来了。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新栽之竹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