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池流水日汤汤,清泪犹随出禁墙。
已见西风生殿角,不须制曲更招商。

【赏析】

此诗为《拟古宫词》之一。淋池,即汤池,在今陕西临潼县西南。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有方士李少君言:“上(武帝)好神仙,少君以祠灶却老方见上,上大悦之。”又云:“少君教我神方,作五城十二门,以制化鬼缚。”事见《史记·封禅书》。后人乃因名其地为汤池。唐天宝六年(747),玄宗曾“幸汤泉,赦九族囚徒”,遂改汤池名为淋池。

淋池的流水,日日夜夜潺潺作响,清泪依旧随出禁墙而流。这不禁使人想起当年汉武帝沐浴汤泉的旧事;那被囚禁的李少君、栾大等人也正像这不断流淌着的清泪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西风已经吹拂到殿角,不再需要制作曲调来召唤那些招揽过的人了。

注释:

  1. 淋池:指汉武帝时所建的汤池宫。
  2. 日汤汤:日日夜夜。
  3. 西风:秋风。
  4. 生:吹起。
  5. 不须:不必。
  6. 制曲:创作音乐。
  7. 更:再,又。这里指重新召用。
    鉴赏:
    此诗首句直叙淋池水事。诗人从汉武帝对神仙的信仰说起,联想到汉武帝沐浴于汤池的往事,并由此引出“清泪”的联想。次句紧接前意,写汉武帝的宠臣李少君、栾大等人,虽经重用,终究不免一死,他们的悲惨遭遇,就像那不断流淌的淋池水。“已见”、“犹随”等字,都极写其悲凉之状。三、四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西风”二字,既点出了季节,又暗含着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之意。“生”字则写出了秋风强劲、势不可挡之势。而“不须”二字,则是说这些早已死去的人,用不着再招唤他们来复用了。
    此诗以淋池为题,实则借汉武帝之事,抒发了作者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愤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