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居士卧祇园,有相人间骨尚存。
对面九千犹是壁,回头一望已非幡。
刚肠久欲超真界,文字何须问法门。
大道圆通元不碍,与君相对各忘言。

梁元襄闭户年馀专精内典诗以讯之,

谁家居士卧祇园,有相人间骨尚存。

对面九千犹是壁,回头一望已非幡。

刚肠久欲超真界,文字何须问法门。

大道圆通元不碍,与君相对各忘言。

注释:

梁元襄:人名,这里指的是一个名叫梁元襄的人。

谁家:何处。

居士:隐居在家的人。

卧祇园:在山中隐居。祇园,山名。

有相(xiang):指佛教。

人骨:人的形体。

对面九千犹是壁:形容山壁高耸,好像墙壁一样。

回头一望已非幡:形容山高,使人感觉像看到了幡旗一样。幡,旗帜。

刚肠:坚强的品格。

超:超越,越过。

元:原。

何须:不必。

法门:佛教术语,指修行的方法和道路。

圆通:圆明通达。

元不碍:根本无障碍。

与君相对各忘言:与您相对坐在一起谈论佛经。

赏析:

这首诗是梁元襄隐居山中,专心研究佛法,用诗歌来向朋友询问佛法的事情。全诗通过描绘山壁、幡旗等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

首联“谁家居士卧祇园,有相人间骨尚存。”写梁元襄隐居山中,潜心研究佛法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家士”是指他作为一名隐居的学者,而“卧祇园”则暗示了他在这里过着清静的生活。同时,“有相人间骨尚存”则是说他虽然身处山林,但仍然保持着对人间世界的关心和思考。这两句通过对梁元襄生活状态的描写,为下文的论述做了铺垫。

颔联“对面九千犹是壁,回头一望已非幡。”通过描绘山壁和幡旗的景象,进一步展示了梁元襄对佛法的理解。这里的“对面九千犹是壁”形象地描绘了山壁的高耸和险峻,仿佛一面面墙壁屹立在那里。而“回头一望已非幡”则表达了他对佛法的领悟,不再将幡作为迷惑人心的事物看待,而是将其视为修行者心中的执着和烦恼。这两句通过对景象的描绘和对心态的表达,进一步深化了梁元襄对佛法的理解。

颈联“刚肠久欲超真界,文字何须问法门。”继续探讨梁元襄对佛法的见解。这里的“刚肠”指的是坚韧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而“超真界”则是超越了世俗的境界。他认为修行者只要拥有坚定的品格和意志,就足以超越世俗的境界,达到真正的觉悟。至于“文字何须问法门”,则强调了修行者不必依赖文字或口诀来理解佛法,而是要通过实践和体验来领悟佛法的本质。这两句通过对修行者态度和方法的表述,进一步揭示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尾联“大道圆通元不碍,与君相对各忘言。”则提出了他对佛法的根本观点。这里的“大道圆通”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都是相通的,而“元不碍”则是说这些规律并不存在障碍。他认为修行者只要掌握了这种理解,就能与佛法融为一体,达到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境界。最后,“与君相对各忘言”则表达了他希望与朋友们一起分享这种理解的愿望。这两句通过对宇宙万物本质的阐述和对修行者境界的描述,展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独特见解。

整首诗通过对梁元襄隐居生活的描绘和他对于佛法的领悟,展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升华,而不是外在的功名富贵。这种追求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也使他成为了一位值得尊敬和敬仰的人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