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薪怜上国,瓢笠访东林。
阅树知僧腊,拈花见佛心。
素书犹未授,白发忽相侵。
已悟无生理,微官任陆沉。
注释:
洪光寺:寺庙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桂薪怜上国,瓢笠访东林:在寺院中用桂木做的柴薪,怜悯着国土之民;手持瓢笠,访问东林寺。阅树知僧腊,拈花见佛心:看寺庙中的树木,知道僧人的修行时间;手执一枝花,看到佛像,可以悟出佛的心性。素书犹未授,白发忽相侵:和尚送给他的书信还未收到,而自己的头发已经斑白了。已悟无生理,微官任陆沉:已经明白了世间的功名富贵都是虚幻的,即使是微小的官职也能使人感到如陷泥沼般的无奈和失落。
赏析:
《洪光寺》一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写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当时诗人已退居山阴。这首诗以“洪光”为题,意指洪光寺。诗中通过描述作者与寺庙、僧人交往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世事名利的淡薄和对佛教真谛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首联“桂薪怜上国,瓢笠访东林”,诗人来到洪光寺,看到寺庙中用桂木做的柴薪,怜悯着国土之民;手持瓢笠,访问东林寺。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之情,又展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之心。颔联“阅树知僧腊,拈花见佛心”,进一步描绘了他在寺庙中与僧人交往的情景。通过观察寺庙中的树木,得知僧人的修行时间;手执一枝花,看到佛像,可以悟出佛的心性。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佛学的深入研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颈联“素书犹未授,白发忽相侵”,诗人感慨自己虽然已经悟到了世事的真相,但却无法改变命运。即使收到了寺庙送来的书信,也无法阻止自己白发的增多。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哀,也揭示了他对人生的失望和绝望。尾联“已悟无生理,微官任陆沉”,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世事名利的淡薄和对佛学真谛的追求。他认为,无论是大官还是小官,都无法改变他的命运,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这也体现了他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