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人歌蜀道难,天彭井络剑锋看。
蚕丛空割三分地,鸟道还纡十八盘。
半壁军储支楚堑,连年烽火达长安。
轻身报国崎岖尽,忍听哀猿堕泪寒。
【注释】
剑阁:古称剑门关,位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北的大巴山中。蜀道:指四川成都至剑阁这一段山路,因险峻难行而得名。天彭井络:指天彭关(在今四川宣汉县境),井络山(在今四川奉节县境),两关均是蜀地重要关口。蚕丛割三分地:传说古蜀国蚕丛部落割据四川,自号“三皇”。鸟道还纡十八盘:指通往四川的栈道迂回曲折,盘旋于崇山峻岭之中。半壁军储支楚堑:指蜀地的物资储备支撑着秦楚两国之间的战争。连年烽火达长安:形容蜀地常年战火连绵不断,战事不断。轻身报国崎岖尽,忍听哀猿堕泪寒:意思是为了国家可以忍受艰苦,而听到悲伤猿猴的啼哭,不禁让人心生凄凉之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李白正在蜀地游历,途经剑阁时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全诗通过对剑阁壮丽山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首句“自昔人歌蜀道难”,开篇即点明蜀地的艰险与人们对其的担忧。接着,“天彭井络剑锋看”一句,描绘了剑阁雄奇险要的自然景观,以及它如同锋利剑锋一般的地势特征,进一步突出了蜀地的艰险。
颔联“蚕丛空割三分地,鸟道还纡十八盘”,则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古蜀国蚕丛部落割据四川的历史事实。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蜀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事实,也为后文所描写的蜀地战乱频繁、人民饱受苦难的景象埋下了伏笔。
颈联“半壁军储支楚堑,连年烽火达长安”,则是对前文的进一步展开。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蜀地的物资储备支持着秦楚之间的战争,以及连年不断的战争带来的灾难,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忧虑之情。
尾联“轻身报国崎岖尽,忍听哀猿堕泪寒”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这两句诗以悲壮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既描绘了蜀地的险峻风光,又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