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仕犹闻拥客毡,四门经馆亦堪怜。
人同曳履歌商日,士庆弹冠入洛年。
尚有诸生求月俸,更逢斋禁剩公钱。
三都纸价知何似,奏御应从紫阁前。

途中闻欧桢伯补国子监

三仕犹闻拥客毡,四门经馆亦堪怜。

人同曳履歌商日,士庆弹冠入洛年。

尚有诸生求月俸,更逢斋禁剩公钱。

三都纸价知何似,奏御应从紫阁前。

注释与赏析:

  • 注释:
  1. 三仕犹闻拥客毡 - 即使三次出仕仍听闻有人携带宾客的毡垫,形容官场中人际关系复杂,有依赖或攀附之意。
  2. 四门经馆亦堪怜 - 表示四门(指国学)的学堂同样令人感到可悲和怜悯。
  3. 人同曳履歌商日 - 人们穿着鞋子唱歌,暗示社会风气浮夸,缺乏实际行动。
  4. 士庆弹冠入洛年 - 指某人因功名显赫而入朝为官,如同弹冠而入新职位。
  5. 尚有诸生求月俸 - 学生仍然在寻求每月的俸禄,说明教育体系仍然存在问题。
  6. 更逢斋禁剩公钱 - 更加不幸的是,斋戒期间剩余的食物和钱财被浪费或私用了。
  7. 三都纸价知何似 - 通过“三都”(即洛阳、长安、东都),诗人表达对于纸张价格高昂的感慨。
  8. 奏御应从紫阁前 - 皇帝的御用文书应当从紫禁城的前方发出,象征朝廷的权威。
  •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对国家政治、教育以及个人命运的忧虑。通过具体的历史场景和社会现象,黎民表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诗中多次提及“三仕”和“四门经馆”,这些词汇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隐喻了官员的频繁更换和教育的落后。此外,诗中提到的“尚在求学的学生仍在寻求月俸”和“斋戒期间浪费食物”等细节,展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状况的深切关怀。整体上,《途中闻欧桢伯补国子监》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也是对当时政治腐败和个人道德缺失的一种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