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不待诏,捧檄出池阳。
树色临官道,蝉声入射堂。
看山来九子,约法止三章。
别后秋风起,全消六月霜。

【解析】

此诗作于元和三年(808)九月,当时诗人正任江州司马。据史书记载,元和二年(807),王叔文等发动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朝廷贬官,王叔文兄弟、王伾都被削职为民。第二年,王叔文、王伾又以太子太保的身份回到长安,但不久又被贬为岳州司马。元和五年(810),白居易再次被贬为江州司马。

【答案】

译文:你的弟弟到池州做节度推官,我不再等待诏命,拿着公文立即上路了。树荫铺在路上,蝉鸣声传来,射堂内奏乐不止,秋日山色美丽,九子峰高耸入云;与友人相聚饮酒,约定不违法乱纪。分别之后,秋风起吹散了六月的霜露。注释:“公车”是汉代皇帝所乘之车,这里指朝廷任命的官职。“池阳”是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因有古池水而得名。“九子峰”在贵池县南,因山上有九个峰峦而得名。“射堂”是古代天子诸侯的朝房。“九子”是形容山峰秀丽。“约法三章”,出自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原文: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诸侯王,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他封自己的儿子为齐王,并规定:“杀人者死;盗窃者刑;初犯者可赦。”这就是著名的“约法三章”。

赏析:“送子素弟授池州节推”,起笔即写送别,这是一首赠别诗。开头两句,点出送别的缘由:“公车不待诏,捧檄出池阳。”“公车”指朝廷任命的官职,“待诏”是接受诏书的意思,也就是等待朝廷的任命。“持檄”是拿着委任状。“池阳”是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故址在今贵池县南长江北岸。《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籍称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项羽立自己为西楚霸王,并封刘邦为汉王。“汉中王”刘邦封其子刘肥为齐王。刘肥曾犯法,被刘邦判罪处死,但他的儿子刘丹却幸免于难。刘邦后来平定淮南,将刘丹封为淮南王,又封他的儿子刘长为济北王。刘长骄奢不法,被废黜了王位,改封于赵地,即今河北省邯郸市一带。这时刘长已经死去。刘丹改封为梁王,就是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刘丹死后谥号为敬王。刘丹之子刘尚封为河间王。这三人都是刘太公刘邦的后代。《汉书·古今人表》中说:刘丹字子尚,河间献王,河间王之子也。所以这首诗中的“九子”,应指刘丹及其子孙。“树色临官道,蝉声入射堂”,这是从眼前景物写来。“九子”是指刘丹及其子孙,“九子峰”就是指刘丹父子的坟墓所在的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色映照着通往池州官道的道路。蝉鸣声传进射堂内奏乐不绝如缕。“看山来九子”,是说诗人站在射堂里眺望着九子峰。“约法三章”,语本《史记.高祖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曰‘降楚’则胜矣。独有一人曰‘不可’。……乃许之去。……已而项羽果疑之,使项伯视亚父(范增)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今大王宜定都关中。若何?’亚父谏不听。……项羽至新安,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惊愕曰:‘吾悔不用宋义策。’遂相与饮于帐中。”这几句意思是说:自从秦朝灭亡以后,天下大乱,诸侯纷纷割据一方,都想称霸天下。项羽虽然自恃勇猛无比,但却不知如何治理国家。于是便请教他的叔父项伯。项伯认为只有实行“约法三章”才能统一天下,于是项羽就听从了他的建议,采取了这个政策,才取得了胜利。所以,“约法三章”这个典故就来源于这段历史事件。“别后秋风起,全消六月霜。”最后两句是说:分别以后,那凉爽的秋风又吹来了。它吹散了我们离别时留下的那股炎热的暑气,使一切又恢复了宁静和清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