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信昌黎能送穷,但看登极是稯稯。
六韬、金版知何用,不及乡邻卖菜翁。
偶成四绝芙蓉花
未信昌黎能送穷,但看登极是稯稯。
六韬、金版知何用,不及乡邻卖菜翁。
注释:我不相信昌黎先生能够送走贫穷,只是看到登科及第的人才济济。六韬、金版的计谋有什么用呢,还不如乡邻里卖菜的那位老翁。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事的看法,他并不相信那些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口号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而不是空洞的言辞和表面的功夫。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未信昌黎能送穷,但看登极是稯稯。
六韬、金版知何用,不及乡邻卖菜翁。
偶成四绝芙蓉花
未信昌黎能送穷,但看登极是稯稯。
六韬、金版知何用,不及乡邻卖菜翁。
注释:我不相信昌黎先生能够送走贫穷,只是看到登科及第的人才济济。六韬、金版的计谋有什么用呢,还不如乡邻里卖菜的那位老翁。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事的看法,他并不相信那些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口号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而不是空洞的言辞和表面的功夫。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注释】 吴:指苏州一带。杼轴:织机。哀:叹息。饶:多。椰帆:用椰子树的叶子做的船篷,泛指船上的帆。又见:又看见。 【赏析】 此诗是诗人任上与苏州百姓同甘共苦的生活写照。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苏州百姓的关心,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自是吴分有岁灾”是说,这是苏州地区常有的灾害。“自是”是“总是”的意思,“吴”是苏州的别称,“分”是“总是”、“经常”的意思。“岁灾”即年年遭受灾害。
诗句:海上腥擅不可闻,东郊杀气日氤氲。 译文:海上腥膻的气味让人无法忍受,东郊弥漫着战争的杀气。 注释:腥擅 - 腥膻的气味;氤氲 - 弥漫。这句诗描述了海上由于战乱带来的恶浊气氛,以及战场上东郊的紧张氛围。使君自有金汤固- “使君”,即地方官员,这里指代诗人自己;“金汤固”指的是坚固的城池或防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在的地方有足够的防御能力的信心。忍使吾民饵贼军-
【注释】 上:皇上。赐六馆诸生宝钞:赐给六馆中的学生们以钱财。启明与:启明,这里指启事,即启事官;予,我。见分数楮:分给启事官一些钱钞。万乘:帝王的车驾,借指皇帝。临:临幸。雍:指太学。拜素王:祭奠孔子。素王:古代对孔子的尊称。自怜不与:不与,不参与,这里指自己不能参加。桥门:指孔庙的大门。隔岁:隔一年。来分邻女光:指自己不能分得女儿的光(比喻不能享受某种待遇)。 【赏析】
【注释】 ①“海上”:指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一带。②“纪事”:记叙。③“家家”:处处,到处。④“舟”:船。⑤“团聚”:聚集在一起。⑥“淮阴”:地名,今江苏淮安市。⑦“市井”:街巷集市。⑧“韩信”:汉初大将。⑨“揶揄”:嘲笑。⑩“笑未休”:讥笑不止。 【译文】 到处的人家都买船,想留下来团聚保卫家乡。 淮阴的小市民对韩信轻侮,举起手来嘲笑不止。 【赏析】
【注释】海上纪事十四首:指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海上纪事》十四篇。 二百年来只养兵,不教一骑出围城。——二百年来:自唐末五代以来;只养兵:只为养兵而征伐,而不为民众做点实事。 不教一骑出围城:即“不教一骑出关”,指清朝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只知养兵。 民兵杀尽州官走,又下民间点壮丁。——民兵:指农民武装;州官:地方官员;点壮丁:征召壮丁入伍当兵;又下民间点壮丁:指清军在镇压起义时
诗句:海岛蛮夷亦爱琛,使君何苦遁逃深。 译文:这些海岛的蛮夷也喜爱珍宝,您何必躲得远远地? 关键词解释与赏析: 1. 海岛蛮夷:指古代中国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与中央政权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和交流。 2. 琛:指珍贵的物品或人才。 3. 使君:古代对地方长官的尊称。 4. 遁逃深:逃避到偏远或难以被发现的地方。 5. 全身策:指保全自己,不受伤害的策略或方法。 6. 床头一万金
任公血战一生馀,莲碧花桥村坞虚。 义士刘平能代死,吴门今不数专诸。 【注释】 - 任公:指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任城王,此代指任有光。 - 莲碧:地名,可能位于今天的江苏南通地区。 - 花桥:地名,可能与莲碧相近。 - 村坞:乡村和田园。 - 义士刘平:指的是一位为国捐躯的勇士。 - 专诸:古代传说中的刺客名。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归有光所作《海上纪事十四首》之七
【注释】 纪事:记事,写史。 文武衣冠:文武服饰,指朝廷中的文武官吏和官员家属。 轻身:不怕牺牲。 任公:指任城王道玄,任城王是南朝宋武帝的孙子,封为任城王。他以勇敢著称,曾率军大败北魏大军,因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 谁人:哪个。 黄金注:金饰的马具,形容马匹贵重。 青騧(hóng):青色骏马。 沪渎:上海古称。东汉时设沪渎县,属会稽郡。今上海松江市一带是其治所。 【赏析】
落日孤城战尚赊,遥瞻楚幕有栖鸦。 将军真肯分甘苦,士卒何人敢恋家! 这首诗出自明朝文学家归有光的《颂任公四首 其三》。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一幅战争背景下的将士生活画面,展现了将士们在战争中的坚韧与牺牲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析: 1. 落日孤城战尚赊: - 落日孤城:描述的是夕阳下,孤独的城池,暗示着战事的结束或即将结束
注释: 海上纪事十四首 其五:在海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大盗睢盱满国中,伊川久已化为戎。 大盗横行,睢盱满国中,指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伊川久已化为戎,伊川即伊犁,指清朝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伊犁地区长期处于战乱之中。 生民膏血供豺虎,莫怪夷兵烧海红。 生民膏血供豺虎,指我国百姓为抗击倭寇而付出的巨大代价。莫怪夷兵烧海红,指那些侵略者烧杀抢掠的行为。 赏析:
【解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的闲居之作,表达了诗人孤寂寂寞的心境。首句“一自当年谢合欢”,点出芙蓉花的特点——凋谢。次句“不堪常见月团圞”,写其形貌。三句“于今生事如秋水,惟有芙蓉好餐”,写其神韵。末句以芙蓉花为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幽。 【答案】 偶成四绝芙蓉花 一自当年谢合欢 不堪常见月团圞:一自:自从,自从那年(指与妻子分离)以后;谢:凋谢,枯萎;合欢:一种植物名,即花生
【注释】 光福:地名,在浙江。 十载:十年。 重来:再一次来到这里。 布衣:平民百姓。 却:记着、记得。 阇黎:梵语的音译,意为“和尚”。 【译文】 我十年前又来到光福山,穿着布衣和当年一样。 山上的僧人还记得我的名姓,他没敲钟吃饭时我就来了。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光福山的怀人之作。诗中以“重来”、“布衣”等词句,写出了诗人重游故地的欣喜之情。然而,山僧却“却记吾名”,没有忘记诗人当年的来访
``` 蓬莱海水千丈起,何年得道乘飞鲤。 不如扁舟向五湖,欲学养鱼寻范蠡。 注释: 1.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位于东海之上,这里代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 海水千丈起:形容海水波涛汹涌,如同千丈高的海浪。 3. 何年得道乘飞鲤:询问何时能够修成正果,骑上鲤鱼直上云霄。 4. 不如扁舟向五湖:不如驾着小船去五湖泛游,享受自在的生活。 5. 欲学养鱼寻范蠡:想要学习养鱼的技巧,以范蠡为榜样。
《偶成四绝芙蓉花》是明代诗人归有光的作品,全诗如下: 1. 西窗睡觉日方曛,坐见青山起暮云。 - 诗句释义:在西窗下休息时,太阳已经落山,我坐在窗边,看着远处的青山被晚霞映照,形成一片美丽的景色。 - 关键词注释:“西窗睡觉”:指在西窗下安睡,享受宁静的时光。“日方曛”:夕阳将至,天色渐暗。“坐见”:坐着就能看到,形容视野开阔。“青山”:远处的山峦。“起”:出现的意思。“暮云”:傍晚的云朵。
注释: 1. 推山调达自相加,满眼婆提与夜叉。:这是在说,推山、调达是佛家用语,自相加是指互相增益,满眼婆提与夜叉则形容花的颜色鲜艳夺目。 2. 为爱如来深法坐,飞来箭镞是莲花。:这是在说,因为喜欢如来的深法,所以把如来比作莲花,而飞来之箭则是从天上射下来的,就像莲花一样纯洁无瑕,没有一点杂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芙蓉花的诗,诗人通过对芙蓉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佛法的热爱。
诗句释义与赏析 晨出东郭门,初日照我颜。 注释: 清晨离开城外的东门,初升的太阳照在我的脸上。 赏析: 诗人描述自己清晨离开城外,迎接的是第一缕阳光。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春风吹习习,好鸟声绵蛮。 注释: 春天的微风轻轻吹拂,好鸟啼鸣的声音连绵不绝。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春风和鸟鸣的描绘,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