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处世间,隐如在泽珠。
和光固其扃,虚室辉有馀。
燥湿不同营,喧寂各异趋。
皎皎多易淄,守元称远儒。
自非罔象流,赤水谁能濡。
□哉先民言,盛德乃若愚。
注释:
- 遣意:表达意境。
- 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里指圣人或智者。
- 隐如在泽珠:像藏在沼泽中的珍珠一样,不为人所知。
- 和光固其扃: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光明,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影响。
- 虚室辉有馀:内心空虚的房间,充满了光明和温暖。
- 燥湿不同营:面对不同的环境,能够适应并应对。
- 喧寂各异趋:喧闹与寂静,各有其追求的方向。
- 皎皎多易淄:明亮而纯净,不受污染。
- 守元称远儒:坚守道义,成为远方的学者。
- 自非罔象流:如果不是像罔象那样的人,谁能做到这些?
- 赤水谁能濡:赤水之畔,谁能沾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对至人之境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保持内心平静和光明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描绘至人处世间的形象,揭示了他们如何面对纷扰的世界,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
首句”遣意”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通过描述至人的境界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第二句”至人处世间,隐如在泽珠”形象地描绘了至人隐居于世间,如同沼泽中隐藏的珍珠一般,不为人所察觉。这里的”泽珠”象征着至人的高深莫测和难以捉摸。
第三句”和光固其扃,虚室辉有馀”进一步描述了至人的内心世界。他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光明,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影响。这里的”和光”指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柔和,而”固其扃”则是指紧闭心扉,不为外物所动摇。最后一句”虚室辉有馀”则是说内心空虚的房间,充满了光明和温暖。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展开了这种生活态度。第五句”燥湿不同营”意味着面对不同的环境,能够适应并应对。第六句”喧寂各异趋”则表达了喧闹与寂静,各有其追求的方向。这些诗句都体现了至人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从容应对的态度。
最后几句则是对至人特质的赞美。第九句”皎皎多易淄”表明了至人明亮而纯净,不受外界的影响。第十句”守元称远儒”则是说坚守道义,成为远方的学者。这里的”守元”指的是坚守原则,”称远儒”则是说成为远方的学者,代表着高尚的道德品质。
整首诗通过描绘至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展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从容应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