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索赋养边臣,曾见登陴有一人。
上爵满门皆紫绶,荒村无处不青磷。
仅存皮骨民堪畏,乐尔妻孥国已贫。
试问怡堂今在否,孤存留守自捐身。

【解析】

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第一句是起首句,第二句写登城瞭望的边臣;第三句写家中上等爵位者多,而荒村无人;第四句写边陲百姓生活困苦,国已贫乏。最后两句以“孤存留守”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解答】

浩气吟 年年索赋养边臣,曾见登陴有一人 。

上爵满门皆紫绶,荒村无处不青磷 。

仅存皮骨民堪畏,乐尔妻孥国已贫 。

试问怡堂今在否,孤存留守自捐身 。

译文:

每年朝廷都要向边疆将士索取财物以养军。我曾在城墙上见到过一个士兵。他家中都是高官厚禄,但荒村却到处是一片死寂。只有那些活着的将士才值得尊敬,因为他们为国捐躯,而他们的家人却因贫困而流离失所。如今他们的妻子儿女都成了国家的负担。请问如今的怡堂是否还在?只有我一个人还留在军中。

赏析:

这是一首纪事诗,记叙了诗人目睹的一段历史事件。全诗通过描绘边疆士兵生活的艰苦和悲惨处境以及他们对朝廷的不满情绪,反映了当时边防形势的严峻。

首联“年年索赋养边臣,曾见登陴有一人”,点明主题——边关士兵。“年年索赋”一句写出边关士兵的生活困境:朝廷每年都向他们索要物资,但他们却得不到应有的补给。这种长期的困顿生活,使得士兵们只能站在城墙上遥望家乡,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愤。“曾见登陴有一人”,则又展现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尽管有的士兵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但更多的人仍在忍受着煎熬。这两句诗既揭示了当时边关士兵生活的艰辛,也透露出朝廷对他们的冷漠与忽视。

颔联“上爵满门皆紫绶,荒村无处不青磷”,进一步描述了边疆士兵的悲惨命运。朝廷为了笼络人心,对那些功勋卓著的士兵给予丰厚的赏赐。这些士兵们虽然得到了荣誉,但却无法真正享受到幸福。相反,他们却在荒凉的村庄中过着艰难的生活,甚至有些人连尸骨都没有留下就被埋进了黄土之中——这就是所谓的“青磷”。这两句诗通过对边疆士兵生活的描写,深刻揭示了朝廷对边疆士兵的剥削与压迫。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现实状况。

颈联“仅存皮骨民堪畏,乐尔妻孥国已贫”,直接描写了边疆士兵的生活状态。由于朝廷的压榨和掠夺,边疆地区的百姓们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安宁与富足。他们只剩下一具皮囊般的躯体,而那些曾经充满生机的田地也已经荒芜不堪。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百姓们还在为国家付出着巨大的代价。他们的妻子儿女们也在为国家的贫穷而饱受折磨。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边疆地区百姓生活的悲惨,也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为国家付出生命的将士们的深深敬意。

尾联“试问怡堂今在否,孤存留守自捐身”,则是诗人对于未来的一种期许与担忧。在诗人心中,国家的未来应该更加美好。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朝廷仍然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边疆士兵的死活。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国家将走向灭亡的境地。诗人在此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之情,同时也呼吁朝廷能够关注边疆士兵的命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怀与支持。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边疆士兵的生活现状,并通过对朝廷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与担忧。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