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幽月照清池,池上新篁动远飔。
誓墓文如王逸少,污人尘岂庾元规。
双双宿鹭迷青岸,发发潜鱼振绿漪。
主圣官清烽火息,勺泉餐柏总相宜。
注释:
- 六月十五夜:即端午节。
- 通宵幽月照清池,池上新篁动远飔:整夜的月光照耀着清澈的池水,池上的新竹子随风摇曳。
- 誓墓文如王逸少:誓言铭文如同王献之(字子敬)的书法一样优美。
- 污人尘岂庾元规:玷污了人的名声又怎么能像庾亮(字元规)那样清廉呢?
- 双双宿鹭迷青岸,发发潜鱼振绿漪:成双的野鸭迷失在青色的岸边,游动的鱼儿激起了绿色的水波。
- 主圣官清烽火息,勺泉餐柏总相宜:朝廷清明,烽火不再,用勺子喝泉水、吃柏木,一切都很合适。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端午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清明、百姓安康的美好祝愿。
首句“六月十五夜”点明了时间,紧接着以“通宵幽月照清池,池上新篁动远飔”描绘了端午之夜的夜景。整夜的月光照耀着清澈的池水,池上的新竹子随风摇曳。这里的“篁”是指竹林,而“动远飔”则形容风声在竹林中飘荡。
接下来两句,诗人将目光转向了誓墓文和誓言铭文。他赞叹誓言铭文如同王献之的书法一样优美,同时又批评那些玷污了人们名声的人,说他们怎么比得上庾亮那样清廉呢?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清廉正直的赞美,也流露出他对官场中一些不良现象的不满。
然后诗人将视线转向了自然景物。他用“双双宿鹭迷青岸,发发潜鱼振绿漪”来形容端午之夜的自然风光。成双的野鹭迷失在青色的岸边,游动的鱼儿激起了绿色的水波。这里的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他的愿望。他说朝廷清明,烽火不再,用勺子喝泉水、吃柏木,一切都很合适。这里既有对国家和平繁荣的祝愿,也有对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美好的期盼。
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绘端午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清廉正直、国家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望。同时,诗中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