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全归鄮山穴,青山如簪水如玦。时殊势失民共欺,宰木千章争斩伐。
忆初射策酬祖愿,愿得幽泉开笑面。那知一别五六年,冢上无人浇麦饭。
呜呼三歌兮情更苦,阴云四塞飞秋雨。

【注释】

余:我。羁:羁留,被贬官。秣陵:县名,今南京。乞休:请求退休。累:屡次。格:阻挠。新令:新规定。郁郁:忧愁的样子。伏枕增剧:病势加重。效:仿效。杜子美:杜甫。同谷体:模仿《诗经·小雅·北山》的风格写成的七言诗。时丙戌九月既望:指丙戌年(公元766年)九月一日日暮之时。既望,既已望见,即黄昏时分。全句意为:我祖辈全都归于鄮山穴中,青山像簪,水像玉玦。时殊势失:时世不同、形势不同。民共欺:民众都欺骗他们。宰木千章:砍伐的树木有一千棵。争斩伐:争夺砍伐。幽泉:隐居的地方,此处泛指深山老林。开笑面:使笑容展开。那知一别五六年:没想到已经分别了五六年了。冢上无人浇麦饭:坟头上没有人给死者浇水做饭。

呜呼三歌兮情更苦:唉!这三首诗歌抒发的是更加悲伤的感情。呜呼:感叹词,表示悲痛。三歌:这里指上述的三首诗歌。兮:语气词,表感叹。情更苦:感情更加痛苦。阴云四塞:天气阴沉,云雾弥漫。四塞:四面围闭。飞秋雨:秋天的雨纷纷飘落。

【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诗,作者在这首诗里追忆了自己的身世和流放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余羁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这一句表明作者被贬到秣陵(今南京市)后曾多次向朝廷请求退休,然而都被拒绝。“郁郁之怀伏枕增剧”,由于心情忧郁,卧病在床,病情加重了。“遂效杜子美同谷体为秣陵七歌时丙戌九月既望也”。于是,作者仿照杜甫《同谷七歌》的形式,写下了这首名为《秣陵七歌》的诗歌。“时丙戌九月既望也”指的是诗人作诗的日期,丙戌年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九月一日是这一天。

“我祖全归鄮山穴”,诗人回忆起自己祖先全族都在鄮山的一个洞穴里安家。“青山如簪水如玦”,诗人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青山像古代妇女发饰上的簪子,清澈的水像是玉玦一样美丽。然而世事沧桑,时世不同,形势改变,民众都欺骗他们,“时殊势失民共欺”,他们的处境艰难,无法生存下去。“宰木千章争斩伐”,面对这样的境遇,诗人只能感慨道:“我祖辈全都归于鄮山穴中,青山像簪,水像玉玦。”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祖先的怀念之情。

“念初射策酬祖愿,愿得幽泉开笑面。”诗人想起当初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怀着报答祖辈的愿望去应试,希望能够得到一片幽静的山林来开怀一笑。然而事与愿违,“那知一别五六年”,转眼之间已经分别了五六年了,“冢上无人浇麦饭”,坟头上没有人来给死者浇水做饭了。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对现实的无奈。

“呜呼三歌兮情更苦,阴云四塞飞秋雨。”最后三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鸣呼三歌兮情更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阴云四塞飞秋雨”描绘了一幅秋雨连绵的景象,乌云密布,秋雨纷纷飘落,给大地带来了无尽的悲伤。整首诗歌通过描述诗人的身世和流放生活,以及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遭受苦难的现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