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亭草色正芳菲,落日斜阳把客衣。
回首故山杳霭外,断云应傍锡声飞。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诗人在齐昌邸中送朗润上人还山。首句写离亭草色正芳菲,次句写落日斜阳把客衣。

“离亭草色正芳菲”一句,是写景,也是送别的前奏曲。作者没有用“送别”,而是用了“离亭”,是因为这里还有“故山”二字。古人有“离亭分手”的说法,这是由于“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缘故。《楚辞·招隐士》云:“悲旧乡而不可寄兮,睇幽云以为期。”《汉书·苏武传》:“置酒张博具。”颜师古注:“置酒者,设酒肴也。张博具者,为设行坐。”张博具,即置酒张博。汉时,置酒、张博,都是饯别客人的仪式。所以,“离亭”二字,既写出了送别的地点,又写出了送别的场景:送别的时候,天色已晚;送别的时候,夕阳斜照,天边的红霞映衬着行人的衣帽,使人分外觉得凄然。这就为下文的“落日斜阳把客衣”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句写“回首故山杳霭外”。这句诗,是说诗人和朗润上人分别之后,一转眼就到了归程。他抬头一看,只见那遥远的故乡山峦迷蒙一片,看不见尽头,这更增加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杳霭”,是模糊不清的意思。

第四句写“断云应傍锡声飞”。这句诗,是说朗润上人归山之后,那远处的断云,就像他回山时所吹的锡杖一样,随着他的行进,不断地飘动着。“应”,是应该的意思。“傍”,是随着的意思。“锡声”,是佛教徒用来念经的声音。“锡”,就是锡杖,佛教徒用来行走或诵经的一种拐杖。因为锡杖是金属制品,随风飘动的声音听起来像“叮叮”的铃声。所以这里的“锡声飞”,也就是指“断云飞”。

“断云”、“锡声”这两个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上人归山后的生活是很清苦的。

赏析:“落日斜阳把客衣”,“落日”与“客衣”相映衬,使整个画面显得凄凉。“归山后,应有闲适的日子吧!”此乃诗人内心独白。

“回首故山杳霭外”,“回首”一词,表达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杳霭”,描绘了山的朦胧美,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断云应傍锡声飞”,此句将“断云”与“锡声”结合,不仅赋予了它们以生动的形象,还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上人生活的艰辛与清苦。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种生活状态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