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阳尽处端阳到,无限闲愁付太虚。
祈谷未闻雩百辟,竞凫谁果吊三闾。
博劳傍树声偏聒,苋陆当阶叶渐舒。
不为菖花才满酌,客怀萧索正凭渠。
丙寅端阳日对酒写怀二首
六阳尽处端阳到,无限闲愁付太虚。
祈谷未闻雩百辟,竞凫谁果吊三闾。
博劳傍树声偏聒,苋陆当阶叶渐舒。
不为菖花才满酌,客怀萧索正凭渠。
注释:
- 丙寅:即端阳节的前一天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古代以“端”为中气,称该日为“端阳”;古人认为午时阳气极盛,所以有“九府神君”等诸神降临人间。
- 六阳尽处:阴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此日为农历六月的第一天,故称六阳尽处,指端午。
- 端阳到:端午到了。
- 无限闲愁付太虚:无尽的忧愁都付给天地间了。
- 祈谷:祈求丰收之意,这里泛指求福。
- 百辟:百官,众官。
- 竞凫:比喻争强好胜。
- 三闾:屈原自称,《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宋玉《九辩》:“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屈原自沉汨罗之后,其庙号为“三闾”。
- 博劳:即布谷鸟,鸣声凄厉。
- 苋陆:即萱草和马齿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端午节当天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第一句“六阳尽处端阳到,无限闲愁付太虚”,描绘了端午节的到来,而诗人却感到无限的忧愁。这种忧愁仿佛都被付给了天地之间,让人感到空茫。这里的“六阳尽处”指的是阴历五月五日,也就是端午节,“端阳到”则是指这一天的到来。诗人用“无限闲愁”来形容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忧愁似乎无边无际,无法排解。而诗人将这些忧愁都付给了天地之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第二句“祈谷未闻雩百辟,竞凫谁果吊三闾”,则是诗人对于端午习俗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在祈求丰收,而那些像屈原一样的人却被世人遗忘。这句诗中的“祈谷”指的是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的行为,而“雩百辟”则是指古代的一种求雨仪式,由百位官员共同进行。然而,这些求雨的仪式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丰收,反而让人们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而诗人则看到了那些像屈原一样的人,他们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精神却被世人遗忘。
第三句“博劳傍树声偏聒,苋陆当阶叶渐舒”,则是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他看到那些像博劳鸟一样在树上鸣叫的大雁,它们的声音总是那么吵闹;而那些像苋菜一样的植物,它们的叶子也开始慢慢展开。这里的“博劳傍树”描述了大雁们忙碌的身影,而“苋陆当阶”则描绘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最后一句“不为菖花才满酌,客怀萧索正凭渠”,则是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表达。他并不羡慕那些满腹才华的人,也不追求名利富贵的生活。相反,他更愿意像菖花一样默默无闻地度过每一天,而他的客居生活虽然萧瑟孤独,却也自有一番滋味。这里的“不为菖花才满酌”意味着诗人并不看重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就,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满足和平静。而最后的“客怀萧索正凭渠”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接受。他认为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有时清澈见底,有时浑浊不堪,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就可以安然度过每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