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飘黄叶,关门薄紫荆。
上都瞻处近,北斗坐来平。
塞冷胡笳断,原荒野烧明。
终军虽老大,还欲请长缨。
【注释】
1、紫荆关:位于今山西平顺县东北。2、都城,泛指京城。3、塞上:边塞。4、长缨:长鞭。5、终军:西汉人,以才能知名,曾上书言事,后被征为博士,但因年老体衰,未赴任即死。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深秋时节的夜晚路过紫荆关时所作。诗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驿路飘黄叶,关门薄紫荆。”首句写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次句写关门外寒霜满地,一片苍茫。这两句是全诗的开端,也是全诗的总纲。“黄叶”与“紫荆”,一前一后,形成鲜明对照,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同时,也表明了时间的推移。“驿路”与“关门”,“黄叶”与“紫荆”,一近一远,构成空间的对比。
“上都瞻处近,北斗坐来平。”颔联点明时间、地点,交代了诗人此时此地的心情。上都,即大都,今北京。北斗,即北斗星,古以为天枢星,居北天中央。这里借北斗星来暗指皇帝,表明诗人此时正处在一个政治中心的位置上。诗人面对国家大事,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所以有这种感叹。
“塞冷胡笳断,原荒野烧明。”颈联描写了边疆荒漠凄凉的情景。塞外风高马瘦,胡笳声断绝,原野上烽火四起,烽烟弥漫。“塞冷”与“原荒野”,一内一外,构成时间和空间的对照;“胡笳断”与“烧明”,一实一虚,构成动静的对比。
“终军虽老大,还欲请长缨。”尾联写诗人虽然年老体衰,但仍心系国家命运,渴望为国家效力,收复失地,报国无门,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和愤懑之情。
【译文】
驿路上飘落着黄色的叶子,关上外寒霜遍地。
我站在关口眺望远方,北斗星从天空悬挂下来。
塞上寒冷,胡人的战笛断了音调,原野上烽火连天映红了天际。
终军虽已年迈衰老,仍然想请求长缨。
【赏析】
暮秋之夜,诗人在驿路上行进着。驿路上飘落着黄色的叶子,关上外寒霜遍地。这两句诗用色彩描写了季节特征和气候特点,渲染出一派荒凉萧条的气氛。“驿路”、“关上”,一前一后,又构成了空间上的对比:一边是萧萧落叶,一边是漫天飞雪;一边是行人匆匆,一边是寒气袭人。这样写不仅突出了时间推移之速,而且暗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
“都城”“紫荆”,都是长安的别称。“瞻处近”中的“瞻”字,含有仰望的意思,表明诗人在高处观望着远方。“北斗”是古代天文观测者用以指示方向的标志。“坐来平”,则说明诗人是在观察北斗星而想到的。这两句诗点明了时间、地点、心情,使全诗结构紧凑,脉络清楚。
“塞冷”一句紧承前句而来,“塞上”一词,既指西北边境一带的沙漠地带,也可理解为边塞之地。“胡笳断”,即边塞的胡人战马嘶鸣,战火纷飞,胡笳声早已断绝了。“荒野烧明”,则是说在边塞大地上到处可见燃烧的草莽。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幅辽阔的塞外荒漠图画。塞外荒凉,烽火连绵不断,胡笳声断,草木皆兵;原野上烽火四起,烽烟弥漫。这是一片多么令人心悸的土地啊!“塞冷”、“烧明”,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胡笳断”、“荒野”,一动一静,动中有静。
末联写诗人虽然年老体衰,但仍怀有恢复失地、统一全国的强烈愿望,希望能继续为国效力。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诗人正在长安做官(据《旧唐书·李邕传》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