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因春别恨匆匆,酌酒看花兴转浓。
闻说郭西花更好,与公同上最高峰。

【注释】

《和太宰紫岩送春四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此诗为第四首,作者因送别朋友而感慨春天的短暂,因而在与友人共饮时兴致更浓;听到郭外的梅花开得更好,便邀请友人一同赏梅登高。

【赏析】

这是送别友人后所写的一首酬答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及惜别之情。全诗写景、抒情并置结合,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起句“未因春别恨匆匆”,是说自己并没有因为春天将别而感到遗憾。这里用了一个转折词“未”,突出了作者的感情态度。一个“恨”字点明了作者的惜春之情,表明了惜春的原因,并非仅仅是由于春天易逝。接着,作者又以“酌酒看花兴转浓”一句表达惜春之情。这一句中,“酌酒”是饯别的手段,“看花”是惜春的表现。两句连起来,既写出了惜春的原因,又写出了惜春的具体表现:一是在饮酒之际观赏春景,使饮酒成为赏花活动;二是在赏花之时饮酒畅饮,使赏花成为饮酒的高潮。两句之间,有转折,有联系,有映衬。“兴转浓”三字是此联的关键,它不仅表明了作者感情的发展,而且揭示了作者思想的变化:从“恨”到“转浓”,由惜春而爱春,由感伤而欣喜。

下两句“闻说郭西花更好,与公同上最高峰。”是第二句的延伸,也是全诗的高潮。前一句是说听说郭外的梅花开得更好,因此邀请友人一同去欣赏。这一句是虚写,实际上是为了引出下一句,即第三句。“郭西”、“最高峰”都是地点,但前者只是陪衬后者,所以“郭西”二字是虚笔。

末两句是全诗的结尾。“最高峰”既是实指,又是虚指。实指是作者和友人要登上最高峰去赏梅。虚指则是指作者要登临高处来抒写自己的情感。“最高”二字,不但强调了山的最高峻,也暗示了人的感情的最高潮。

这首诗写景生动、形象鲜明、富有情趣。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春日里,作者和朋友一起举杯痛饮美酒,欣赏着盛开的梅花,心情十分舒畅,不禁发出“兴转浓”的感叹。最后两人约定一起攀登高峰,去赏梅。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