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别姑苏寺,分吟尚暮秋。
所经无限雪,频起故山愁。
白草随人短,寒砧带月流。
西南回首处,疑是武昌楼。
【注释】辽阳:地名,位于今辽宁。怀顿修:怀念顿修(作者的朋友)。
忆别:回忆别离的情景。姑苏寺:苏州的寺庙。分吟:分别时吟咏。
所经无限雪,频起故山愁:经过的地方都是积雪,频频引起故乡的忧愁。所经:经过。无限:无穷无尽的样子。
白草:白色的野草。随人短:随风飘动,与人的身高相比显得非常矮小。寒砧:指砧木上的残存痕迹或声音。寒砧声在月光下传来,更增加了几分凄凉。
西南回首处,疑是武昌楼:向西南远望时,看到一座高楼,怀疑那就是武昌的楼台。
赏析:诗人在《送顿修还乡序》中说:“吾友顿修,自吴门而归,将适辽阳。”这首诗就是送顿修去辽阳途中作。
“忆别姑苏寺,分吟尚暮秋”,点明送别的时间是在秋季。“忆别”说明诗人与好友告别的心情;“分吟”则表明两人当时正在一起吟诗,但已经天晚。“姑苏寺”是当时的名胜古迹,诗人在这里与友人分别,自然要想起这个美丽的寺院。
“所经无限雪,频起故山愁”,两句紧承上文,描绘了辽阳一带的景色,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辽阳地处北方,天气寒冷,遍地积雪,一片银装素裹。诗人想到自己即将离开温暖的家乡,踏上漫漫征途,心情十分沉重,不禁想起了故乡的山川风物以及与朋友在此分别的情景。
“白草随人短,寒砧带月流。”这两句诗描绘了辽阳的荒凉景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白草”指的是荒原上的白草,因为天气严寒,所以这些白草也显得特别低矮,随风摇摆。“寒砧”则是指砧木上的残存痕迹或声音。由于天气寒冷,砧木上的残痕和发出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晰。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辽阳的荒凉和寂寞。
“西南回首处,疑是武昌楼”,这两句诗则是诗人在想象中的所见所闻。他站在辽阳的高处向南眺望,看到了一座高楼,怀疑那就是武昌的楼台。诗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联想,可能是因为他在旅途中曾经到过武昌。然而,由于路途遥远,他无法确定这座高楼是否真的就是武昌的楼台。这种想象既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无奈。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辽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诗人还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辽阳的荒凉景象和自己的心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