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听残客思愁,来登江上谪仙楼。
寒风直扇金陵雨,怒浪长连白鹭洲。
万里中原腾杀气,三边朔漠怨貂裘。
分明掩泣凫归日,回首茫茫又两秋。
【注释】
欸乃:船桨声。江上谪仙楼:在金陵,即今南京市,为李白曾游过的著名古迹。腾杀气:形容战争的激烈。三边:指河北、山西及内蒙古一带。掩泣凫归日:比喻自己像野鸭一样被逐,含冤而归。又两秋:又过了两个年头。
【赏析】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诗人由浔阳赴行在(今洛阳)。这首诗是诗人在登临南京城郊的“金陵”江上“谪仙楼”时所写。
首句“欸乃听残客思愁”,点明题旨。“欸乃”,船桨声,是泛舟之声。“听残”者,听其声已尽,故云“残”;“客思愁”,指作者本人之愁。
颔联以“风”起兴,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战争场面。“寒风直扇金陵雨”,“风”与“雨”相对,“直扇”则强调风之猛烈。金陵,今南京市,为唐代重要军事要塞。“怒浪长连白鹭洲”,写江水汹涌,波涛滚滚,气势磅礴,如白鹭翔集洲渚一般。
颈联“万里中原腾杀气,三边朔漠怨貂裘”,承颔联而来,进一步描写了当时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两句诗中,“万里”“三边”都是夸张的说法,意谓战乱范围之广远,影响之深重。“腾杀气”与“怨貂裘”相呼应,一方面表现了人民的苦难和悲愤,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统治者穷兵黩武、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此诗最后两句“分明掩泣凫归日,回首茫茫又两秋”,抒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掩泣凫归日”,写诗人如同野鸭一般被逐,含冤归来;“回首茫茫又两秋”,则是说回首往事,已是两年过去了。此诗语言简练,意境苍茫,既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也反映了他个人的不幸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