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难求负郭田,移家西入九嶷天。
寒江自发孤帆雨,壮气全收大漠烟。
灌水桔槔机独转,谙时文字法堪传。
送君无限劳人意,极目飞鸿何处边。
【注释】
1.阳羡:地名,今无锡西南。负郭田:指靠近城郭的土地。2.九嶷:山名,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北。3.寒江:指湘水。4.孤帆雨:指送别时的情景。5.壮气全收大漠烟:形容郑野臣移家后的豪迈气概已收束。6.灌水:地名,在今江苏无锡西南。7.桔槔:汲水用具。8.谙时文字法堪传:熟悉时事的人,其治世之才堪以流传后世。9.劳人意:为别人操劳的意思。10.飞鸿:指书信或消息。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末年(公元755年),是诗人送郑野臣离开阳羡而入桂林的五律一首。首联点出“西入”之意。颔联写送别时的情状,颈联写郑野臣到桂林后的生活,尾联表达对友人离别时无限关切的心意。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郑野臣时所作。前四句点明送别的缘由:郑野臣要移居桂林,诗人无法为他寻找一块好地盘。“阳羡难求”,说明阳羡这个地方不好;“负郭田”是靠近城郭之地,也就是所谓风水地,也是容易得到土地的。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郑野臣因为要移居阳羡而难以找到风水地(即好地块),只好“移家西入九嶷天”,即迁居到远离阳羡的广西桂林去。这一句是说,阳羡不好,所以郑野臣只好迁家,而诗人又无法为他找地方,所以只能“西入九嶷天”了。“九疑”是湖南永州的山名,“西入九嶷天”是说郑野臣迁家到广西去。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离骚》中屈原说的“余不忍为此态也,虽前圣之所以戒子胥也”;另一个是晋代庾亮的典故,据说他镇守建康时,有一次有客人来拜访,庾亮说:“吾忧西陲不安,君当以我此行。”客人问什么地方最要紧,庾亮答:“方隅虚耗,未若吾忧!”这里的“方隅”就是“九疑”。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不能为朋友找到好地方,但朋友还是应该像古代的贤人那样关心国家大事,把个人的命运置之度外,去治理国家。
三、四两句是说郑野臣来到桂林后的生活。从诗题看,郑野臣是迁家到桂林去了,所以这里写的是他到了桂林之后的生活情景。“寒江”句是说,在寒冷的江面上,孤舟自冒着雨前行。“孤帆”两句是说,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朋友冒雨前行,真是壮气凌云!这两句是说他在桂林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但他却很豪爽地忍受着这种艰苦的生活,并且把这种生活当作一种快乐,毫不在乎。“壮气全收大漠烟”,这句诗是说,尽管他在桂林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的壮志豪气并没有消失,他依然能够把这种生活当作一种快乐来接受。这是说郑野臣的人格和情操都很高贵。这两句诗写得很有力量,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赞美之情。
五、六两句是说郑野臣在桂林的生活。从前面看,他已经忍受了种种艰难困苦,现在应该是可以享受一些安乐了。但是诗人说“灌水桔槔机独转”,“灌水”是地名,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南;“桔槔”是用桔槔取水的农具,“机”是杠杆,用桔槔取水时,必须用杠杆原理使桔槔的一端抬高来吸取水源;“独转”是说桔槔的一端抬高来吸水,另一端就自然下降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郑野臣在桂林已经能够自理生活了,不需要再向别人求助了。这两句是说郑野臣能够自立于桂林了,不需要再依靠别人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贺之情。
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对朋友的祝愿。“谙时文字法堪传”是说,你的文字(指文章)已经很精通了,而且很有文采,足以传扬于后世。“送君无限劳人意”,意思是说,你走了以后,我心里还放不下这件事,总是为你担心。这两句是说,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担忧之情交织在一起,既表示了对朋友的敬意,也表现了朋友对自己的重要性。这两句诗写得很有感情色彩,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感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是很成功的。首先,它通过送别这一生活事件,巧妙地运用两个典故,把送别和咏怀结合起来,既写出了朋友的高尚品格,又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其次,它的构思也很巧妙。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朋友的离去和自己的惜别之情,而是把这种感情寄托在送别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之中,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另外,这首诗的艺术形象也很鲜明生动。如开头二句中的“阳羡难求”的“阳羡”是地名,这里指的就是江苏无锡一带的地方。“九嶷天”是湖南永州市境内的一座山的名字。“寒江”、“孤帆”、“大漠”、“桔槔”、“灌水”,这些意象都是很具有地域特色的景物。这些都使得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