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台仿佛旧时心,十载还同入故林。
晚炊人烟连寺火,当门树色接潮音。
磴悬海月犹堪上,路近梅花辄易寻。
却把秃头横戴帽,莫教惊觉二毛侵。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作者在西台隐居生活状态的诗。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自身心境的抒发。下面是逐句翻译:
第一句:“西台仿佛旧时心。”
“西台”指的是诗人曾经居住或活动的地方,这里用“仿佛”形容这个地方给他的感觉,就像是他旧时的心境一样,有一种怀旧的情绪。
注释:西台 - 指诗人过去的居所或活动场所。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生活环境的怀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某种情感。
第二句:“十载还同入故林。”
“十载”表示十年的时间。诗人提到这十年来他一直回到了那个地方,与过去的生活相似。
注释:十载 - 十年。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及与旧地的情感连结。
第三句:“晚炊人烟连寺火。”
“晚炊”通常指的是晚上做饭。“人烟”则是指人群聚集的地方。“寺火”可能是指寺院里的灯火。诗人描述了傍晚时分,人们开始烧饭,而远处的寺庙也亮起了灯火。
注释:晚炊 - 指晚上做饭。
赏析:这句话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场景。
第四句:“当门树色接潮音。”
“当门”指的是门前。诗人观察到门前的树木颜色,随着潮水的声音传来。这里的“树色”可以理解为树叶的颜色,而潮音可能是指海浪声。
注释:潮音 - 海潮的声音。
赏析:这句诗通过自然声响描绘出一幅海边清晨的景象,富有诗意。
第五句:“磴悬海月犹堪上,路近梅花辄易寻。”
“磴”(dèng)是指石阶,“海月”即海上升起的月亮,“梅”指梅花。这句诗描述了攀登山路的过程,以及山路上遇到的景观。
注释:梅花 - 指路边的梅花。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登山途中的自然美景和个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
第六句:“却把秃头横戴帽,莫教惊觉二毛侵。”
“却把”意味着相反于先前的情况或行为。“秃头横戴帽”可能是诗人故意为之的行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超然态度,或者是对自己年老体衰的现实无奈。
注释:二毛 - 指白发,常用于老年人的代称。
赏析: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淡然和对时间流逝的接受态度。诗句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