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出烽烟外,深山随所之。
溪声初洗耳,雪色动扬眉。
草没安禅稳,人稀乞食迟。
茅茨宽结构,待我隔秋期。

【注释】:

  1. 送止言澹归两公先入栖贤:止,指李白。安澹,李白号。栖贤,李白的居所。
  2. 两公先入栖贤:两位朋友先一步进入隐居的地方。
  3. 俱出烽烟外:都走出战争的烟尘之外。
  4. 深山随所之:任凭在何处。
  5. 溪声初洗耳:清流潺潺的声音好像洗耳一般。
  6. 雪色动扬眉:形容景色美丽如画。
  7. 草没安禅稳:没有草丛的山,难以修行。
  8. 人稀乞食迟:因为人少而食物匮乏,所以乞食也慢。
  9. 茅茨宽结构:茅草屋顶宽大,结构稳固。
  10. 待我隔秋期:等我过冬后再相聚。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时期,他与好友们一起隐居山林,过着简朴的生活。全诗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首联“俱出烽烟外,深山随所之”描绘了诗人和朋友们在硝烟散尽后,选择深山隐居的场景。烽火连天的战场已经远去,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生活的地方。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颔联“溪声初洗耳,雪色动扬眉”以清流和雪花为主题,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清流的声音如同洗涤耳朵一样,让诗人感到心灵的净化;雪的颜色又让他扬起眉毛,赞叹大自然的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颈联“草没安禅稳,人稀乞食迟”则反映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艰辛。没有草丛的山难以修行,而且由于人少,乞食也变得缓慢。这一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尾联“茅茨宽结构,待我隔秋期”则是对诗人未来生活的期盼。他期待自己能在冬天到来之前,回到朋友们身边团聚。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重逢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远离喧嚣、宁静致远的诗人形象。同时,诗歌中流露出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