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玉争传裹绛纱,天涯稀见漫相夸。
于人暂得消怀抱,似我那堪挂齿牙。
梦里几曾移汉苑,镜中何处觅潘车。
应知岭外原无树,认得清甜遍海涯。
诗句解析:
- “水玉争传裹绛纱”:“水玉”可能是指荔枝的品种,如广东的妃子笑或广西的糯米糍;“裹绛纱”可能是描述荔枝外皮的颜色。
- “天涯稀见漫相夸”:”天涯”可能指的是远离产地的地方,荔枝不常见,故人们会夸赞其稀有;”漫”意味着随意、广泛。
- “于人暂得消怀抱”:这里的“怀抱”指的是内心的烦恼或困扰。通过吃荔枝,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烦恼,感到愉悦和满足。
- “似我那堪挂齿牙”:这句话中的“那堪”表达了难以承受的情感,而“齿牙”通常用来形容食物的味道,这里可能是说荔枝的味道难以用言语表达,只能通过品尝来感知。
- “梦里几曾移汉苑”:这句诗可能是在回忆过去的某种经历或场景,梦中仿佛已经去过汉苑(古代的皇家园林)。
- “镜中何处觅潘车”:潘车是神话中的神车,这里可能指的是在镜子中寻找自己的身影,比喻自我反思或内省。
- “应知岭外原无树”:岭南地区因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没有种植荔枝树,所以诗人提到岭外无树。
- “认得清甜遍海涯”:这一句强调了荔枝的独特风味,即清甜,并且这种味道在海边都能感受到。
译文:
水玉般晶莹的荔枝争相包裹着绛色丝带,
在天涯海角难得一见,随意夸赞它的美丽。
偶尔吃到荔枝能暂时忘却心中烦恼,
像我现在这样的牙齿恐怕难以品尝它的美味。
梦中似乎已多次游览过汉宫园林,
在镜子里又何尝不是寻找着自己的身影。
应该知晓岭南之地原本没有荔枝树,
但只要一尝便能领略到它的清新甘甜遍布海岸线。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荔枝的特质和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句以“水玉”暗示荔枝的珍贵和美丽,以及其外层的绛纱,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比和设问,展现了荔枝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慰藉。特别是“似我那堪挂齿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食的喜爱,也反映了人们在忙碌生活中对简单快乐的追求。最后两句则揭示了荔枝的独特魅力,即使生长在遥远的岭南之地,也能让人感受到其特有的风味和清甜。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通过对荔枝的描述,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