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高士后,孤隐石门闲。
两载期相见,方春始下山。
文章颜谢侣,风致应刘间。
未得看中论,踌躇空往还。
首春过南昌访徐巨源
南州高士后,孤隐石门闲。
两载期相见,方春始下山。
文章颜谢侣,风致应刘间。
未得看中论,踌躇空往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春天初至南昌拜访友人徐巨源时的感怀之作。诗中描绘了徐巨源的隐居生活和其与诗人的交流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南州高士后,孤隐石门闲。”:描述了徐巨源隐居于南州(今江西南昌一带)的一座山石之门,过着孤独而清贫的生活。这里的“南州”指的是南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城之一。诗人用“高士”来形容徐巨源,表明他对徐巨源的敬仰之情。“孤隐”则进一步强调了徐巨源的隐居生活,他远离尘世的喧嚣,独自生活在山石之门,享受着宁静和孤独。
第二句“两载期相见,方春始下山。”:表达了诗人与徐巨源约定两年后的相见。“两载”是指过去两年的时间,而“期相见”则表示诗人期待与徐巨源的见面。“方春始下山”则是说在春天到来之际,诗人才从山中下来,这暗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第三句“文章颜谢侣,风致应刘间。”:这句话赞扬了徐巨源的文章才华,认为他的文采如同颜回、曾参和谢灵运等古代文人。“颜谢”指的是颜回和谢灵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风致应刘间”则是指徐巨源的风度与应玚、刘桢相当,这也是对徐巨源才华的一种赞美。
第四句“未得看中论,踌躇空往还。”:表达了诗人未能见到徐巨源的真面目而感到遗憾的心情。“中论”可能是指徐巨源的见解或言论,但诗人未能亲眼见到。“踌躇空往还”则表达了诗人因未能见到徐巨源而产生的无奈和遗憾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徐巨源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敬重之情。同时,通过赞美徐巨源的才华,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之意。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