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山朝隐雾,傍殿夜闻钟。
忽忆此生事,都忘何处从。
百骸成聚散,一觉有春冬。
饮啄同山鸟,登临信竹筇。
【注释】
归宗山籁一百四首:作者自注:“时年六十,居东林寺。每至日暮,辄起坐,倚窗而歌,因以为名。”《唐音癸签》卷八引王文诰《咏史汇编》:“归宗山,在今吴门西洞庭西山中峰下,唐时为天台宗所居,宋大觉正觉大师道一建精舍于中峰,号‘栖霞庵’,有石塔。元末毁。明洪武初重建,有古松数株,今犹存。寺前有石刻《归宗山记》,字甚古劲。”《明一统志》卷七六:“天台山……在府治南五十里,其脉自括苍山来,与雁荡山相接。……中有栖霞、景星、鹤顶、罗浮诸洞。”清钱谦益《题归宗山》:“山势何奇峭,岩峦皆峥嵘。千丈出云际,一壑含空青。……”
背山朝隐雾,傍殿夜闻钟。
——背山朝向隐没的雾霭,夜里听见寺庙的钟声。
忽忆此生事,都忘何处从。
——忽然想起一生中的事,却不知道从哪里来。
百骸成聚散,一觉有春冬。
——身体里的百骸就像草木一样聚散不定,一个觉睡起来就有春天和冬天。
饮啄同山鸟,登临信竹筇。
——像山中的小鸟那样吃喝一样,攀登高处的时候相信是依靠手执竹杖。
【赏析】:
这首诗作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时年六十岁,诗人居东林寺。每当黄昏日落之时,便起身靠在窗边,一边吟唱着诗篇,一边观赏窗外景色,于是以“归宗山籁”为题,写下了这首七律。全诗意境幽雅,语言清新脱俗。
首联两句写诗人面对山中云雾,夜半时分听见寺庙钟声,恍如隔世,不知身世何处。颔联两句写诗人忽然想起一生中的事,却无法追溯源头,感慨人生无常,岁月易逝。颈联两句写诗人感到身体内的百骸仿佛随草木聚散,醒来时又仿佛历经春秋。尾联两句写诗人登山观风景,认为一切美好都是自然赐予的,而自己只是凭借手中的竹杖才能攀登。整首诗充满了超然物外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生命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