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空自放,岂问岁寒交。
但得香在石,何妨露满梢。
叶凋深见月,鸟过不栖巢。
最是幽人意,谁当共结茅。
《三肴·孤山空自放,岂问岁寒交。但得香在石,何妨露满梢。叶凋深见月,鸟过不栖巢。最是幽人意,谁当共结茅。》是一首清代文学家李渔创作的散文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相关赏析:
- 孤山:指西湖中的孤山,孤山因湖中有一座小岛而得名,岛上有一座亭,名为“孤山亭”,是宋代诗人苏轼曾在此吟咏的地方。
- 空自放:孤山虽美,却无人欣赏,如同一个孤独的岛屿。诗人以此比喻自己的处境,表达了一种寂寞、无人理解的情感。
- 岂问岁寒交:诗人用“岂问”表达自己对外界的冷漠,即使身处寒冬,也不在意外界的温暖与否。这反映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世俗的疏离。
- 但得香在石:诗人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带来一丝香气,哪怕只是短暂的。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以及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肯定。
- 何妨露满梢:诗人认为,即使叶子凋零,露出的月亮依旧清晰可见。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 最是幽人意:诗人认为真正的隐士应该有这种超脱世俗的心境,不被外界所影响。这反映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理解和赞美。
- 谁当共结茅:诗人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同隐居山林,享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李渔的《三肴》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灵魂的探索。通过对孤山、岁月、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以及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