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轩迢望欲携筇,濯濯江山千里从。
白尽不曾夸素色,晴来犹自覆青松。
暖消石室一杯茗,寒入峰林几夜钟。
试问重裘驴背上,护生堤畔肯从容。

【注释】

二冬:指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他一生经历了唐初的盛世,对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其诗画风格独特,以山水田园为主,兼及送别、怀人等内容。此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

【译文】

凭窗远眺,心潮澎湃想要拄着筇竹杖去远游;那濯濯的江山千里延伸,美不胜收。

我不曾夸说山中景色素净洁白,但晴日里青松依旧覆盖着大地。

暖意消减石室中一杯好茶,寒气侵入峰林几夜钟声。

试问重裘大雁在驴背上飞过,护生堤畔是否还能从容自得?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的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态,以及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

首句“凭轩迢望欲携筇”,表达了诗人凭轩遥望的心境。他想要拄着筇竹杖去远方游玩。这里,“凭轩”指的是倚靠着窗子,“遥望”则表示远视眺望。“欲携筇”说明他想要外出游玩,而手中拿着的是筇竹杖,即竹制的手杖。

次句“濯濯江山千里从”,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看到的自然景观。这里的“濯濯”指的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意思。“江山”指的是山川河流,“千里从”则表示连绵不断。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江山美景的画面,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心情十分舒畅。

第三句“白尽不曾夸素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这里的“素色”指的是白色的颜色。“白尽”则表示已经全部用完或耗尽。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赞美,他不夸张自己的审美能力,而是直接赞美自然界的素雅之美。

第四句“晴来犹自覆青松”,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体验。这里的“晴来”指的是天气晴朗,“犹自”表示依然如此。“覆青松”则意味着青松依然覆盖在地面上。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晴天下的青松画面,让人感到自然清新、宁静祥和的氛围。

第五句“暖消石室一杯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这里的“石室”指的是石头做的房屋,“一杯茗”则表示一杯茶。这句诗描述的是冬日里室内外的温差对比,室内温暖如春,而室外却寒冷刺骨。这种反差让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第六句“寒入峰林几夜钟”,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体验。这里的“峰林”指的是山峰和树林,“几夜钟”则暗示了夜间的自然声响。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夜晚山林的景象,月光下,山峰苍翠,树林静寂,偶尔传来几声钟声。这种寂静让人感到宁静和安详。

最后一句“试问重裘驴背上,护生堤畔肯从容”,以设问的方式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态度和感悟。这里的“重裘”指的是厚实的皮衣,“驴背上”则暗示了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护生堤畔”指的是护生的堤坝,“肯从容”则表示愿意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他认为只有像对待自然一样对待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他希望人们能够像他一样,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