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头古柳绿丝轻,傍石系舟非我情。
黄鹂不知客愁思,时来底枝送春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首句“岸头古柳绿丝轻”中“岸头”点明了地点,“古柳”点明了景物,“绿丝”点明了色彩,“轻”点明了感觉,描绘了一幅柳树垂枝、翠色宜人的画面。
第二句“傍石系舟非我情”,诗人说:“我”并不想在这岸边系舟,因为那“非我情”。这一句诗是全诗的起兴,为后文抒发自己的情感作铺垫。
第三句“黄鹂不知客愁思”,诗人写自己愁绪满心,而黄鹂却毫不知情,不知道诗人内心的忧愁,这既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愁绪满心的无奈。
末句“时来底枝送春声”,诗人以黄鹂的鸣叫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欢欣与喜悦,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的喜爱。同时,也暗示出作者想要摆脱愁绪的愿望。
【答案】
译文:
岸头上,古柳的枝叶在轻轻摇曳,柳条像绿色的丝带一样。靠近石头的地方系着一只小船,那不是我的情意所在。黄莺鸟不知道我的愁思,时不时飞到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曲子,送来了春天的美好。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同时,诗人也通过黄莺的啼叫,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对春天的到来的期盼。诗人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美丽。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向往之情。诗的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岸头的古柳,绿丝轻舞;傍石系舟,不是诗人所愿。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柳树比作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其身上,表现出一种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的后两行,诗人则以黄莺的鸣叫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欢欣与喜悦。黄莺的啼叫,清脆悦耳,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这里的黄莺,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诗人心灵的象征。它代表着自由、快乐和希望。诗人通过黄莺的鸣叫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对春天到来的期盼。同时,黄莺的啼叫也暗示出诗人想要摆脱愁绪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和对黄莺鸣叫声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热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相结合,使诗歌既有外在的美,又有内在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