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午厄阳九,强臣犯京阙。
匪慑勤王师,社稷几沦没。
桓桓长沙公,上游秉旄钺。
志虽屈扫除,功已安𣕕杌。
旧邦仰遗灵,明祀耿无歇。

【注释】

典午:指晋朝。厄阳九:即“厄阳九日”,指公元283年,吴国孙皓在位期间,蜀汉的姜维、魏延等多次率军攻打东吴,均被吴国打败,史称“九败”。强臣:指孙皓。犯京阙:进入京城。匪:通“非”。𣕕杌(wù):同“杌栗”,形容惶恐不安的样子。桓桓:威武的样子。长沙公:指陶侃,字士行。秉:执掌。明祀耿无歇:指陶侃去世后,他的子孙仍然祭祀他,没有间断。

【赏析】

陶侃是东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长沙郡人,因功封为长沙郡公,故世称长沙公,后世尊称其为陶长沙。陶侃为人忠厚刚毅,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他任官清廉,不贪财,不慕权,一生勤勉,克己奉公,深受百姓爱戴。陶侃曾任江州刺史、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江、司、豫、益、凉六州诸军事及安西将军等职,在任职期间,他励精图治,勤政为民,使荆州一带的政治、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陶侃在军事上也有建树,他善于用兵,作战勇敢,曾平定交州叛乱,又镇压了杜弢起义。陶氏家族世代为官,陶侃死后,其子孙仍以“靖节”为谥号,可见他在百姓中的威望极高。陶侃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杰出表现,而且文学造诣也很深,他与刘琨、阮籍并称为”三理”。他的诗歌多反映现实社会问题,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简练,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联。首联写晋朝末年,吴主孙皓在位时,中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他却骄横跋扈,荒淫无度。诗人借“典午厄阳九”暗讽孙皓的统治,表明当时天下大乱。颔联写孙皓进逼京都,逼迫大臣们去讨伐他。颈联写陶侃虽然被贬谪到广州,但他却心怀忧国忧民之志,决心要铲除祸乱,安定国家。尾联写陶侃去世后,他的子孙仍然祭祀他,没有间断,显示了陶侃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全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和人物的塑造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