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源出昆仑,万里震荡排中原。
行云翻空日月斗,急雨倒海雷霆喧。
下民咨嗟上帝怒,乃遣神禹清乾坤。
手握巨斧开龙门,中标砥柱气势尊。
白波一道永深稳,青山两岸无崩奔。
从此平成歌帝载,休气荣光应清代。
效灵已见出图书,论功不用夸嵩岱。
柱乎柱乎安无颇,狂风恶浪柰尔何。
【注】砥柱歌:指《水经》中的《砥柱篇》。
昆仑:山名。在今青海与新疆之间,是黄河的发源地。
中原:中国中部地区。
神禹:传说中治水有功的大禹。
龙门:山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帝载:指唐高宗,李治。
休气荣光:形容国家政治安定、繁荣昌盛。
嵩岱:嵩山和泰山,均为我国五岳之一。
安无颇:意为平安无事,没有祸害。
狂风恶浪:形容大自然的恶劣环境。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时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而遭贬,被贬为连州刺史,途经陈留时所作。
首联写黄河源出昆仑。昆仑,古代昆仑山的别称,又名玉山,在今青海省西部。昆仑山是我国西部高原的一座著名高峰,海拔6000多米,主峰玉珠峰海拔7546米,号称“众山之祖”“天下第一雄山”。这里以昆仑山喻指黄河源头,暗含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颔联写黄河奔腾汹涌的气势和声势浩大的场面。黄河自源头流人中原大地,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奔腾不息,冲开万顷平沙,排开千重险阻,向下游奔流而去。诗人以“行云”、“日月”、“雷霆”等自然景象来描绘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对黄河伟大生命力的赞美。
颈联写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成灾的情景。洪水如怒涛般汹涌澎湃,倾泻而下;暴雨如倒海翻江,震耳欲聋。这一联既描写了洪水灾害的凶猛,也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愤怨。
尾联写黄河下游人民在灾难中求得安宁的愿望。大禹治理了洪水之后,人们便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国家也日益繁荣昌盛。诗人在这里以颂扬的口吻赞扬了大禹的伟大功绩。最后两句说:“从此平成歌帝载,休气荣光应清世”,意思是从此以后国家的政事将像歌谣一样传唱着,国家的政治将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光明灿烂,国运也将永远昌盛。
此诗通过对黄河源流和下游的描绘,歌颂了伟大的治水功臣大禹,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繁荣的美好愿望。全诗风格雄壮豪迈,充满爱国主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