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王连、支连。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心经实热。用黄连七一,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饭后过一阵(食远)温服。小儿减量。
伏暑发热、作渴、呕吐及赤白痢。用黄连一斤,切小,加好酒二升半煮干,再焙过、研细,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一天服三次。此方名“黄龙丸”。
骨热黄瘦。用黄连四分,切小,加童便五大合,浸一夜,微煎三四沸,去喳,分二次服下。
小儿疳热(遍身疮蚀、潮热、肚胀、口渴)。用黄连五两,切碎,以水调湿,纳猪肚中,缝好,放在饭上蒸熟,连同少许饭烂捣烂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另服调血清心的药,使病速愈。
消渴尿多。用黄连末和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又方:黄连半斤,酒一升,放在开水锅里,煮一伏时,取出晒干,三细,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本草纲目·草部·黄连从古至今的药用智慧结晶
- 黄连简介
- 学名与别名
- 气味与性质
- 主要功效与主治
- 黄连的历史渊源
- 历史记载与文献来源
- 历代医药学家对黄连研究
- 黄连在古代医学中地位
- 黄连的形态特征
- 根茎外观描述
- 叶与花形态特征
- 种子与果实特征
- 黄连的采集与加工
- 传统采集方法
- 现代加工技术
- 不同品质黄连鉴别方法
- 黄连的药理作用
- 心经实热治疗原理
- 伏暑发热等病症应用
- 其他相关疾病治疗案例
- 黄连的临床应用
- 小儿疳热治疗方法
- 消渴尿多治疗方案
- 其他特殊病症使用情况
- 黄连的现代研究进展
- 化学成分分析
- 药效成分提取方法
- 临床试验与效果评估
- 黄连的文化意义与象征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
- 黄连与其他中草药比较
- 黄连在民间信仰中角色
- 黄连的现代应用展望
- 新用途开发潜力
- 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