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苦、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热病发狂。用苦参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也可用苦参末二钱,水煎服。
伤寒结胸(伤寒流行时,感病四、五日,胸满痛,大发烧)。用苦参一两,加醋三升,煮成一升二合,服后能吐即愈。
谷疸(头昏、心慌、发黄。这是大病后暴食伤胃所引起)。用苦参二两、龙胆一合,共研为末,加牛胆调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生大麦煎汁送下。一天服三次。
毒热足肿。用苦参煮酒多擦。
梦遗食减。用苦参三两、白术五两、牡蛎粉四两,共三为末;另取雄猪肚一个,洗净,在沙罐中煮烂,和药捣匀,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每天服三次。久服能使身体转健,食量增加,不再梦遗。
本草纲目·草部·苦参从释名到主治,全面解析苦参药效与应用
- 释名与别名
- 苦、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
- 神农本草经中描述
- 《名医》记载
- 气味与性味
- 苦、寒、无毒
-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主治疾病概览
- 热病发狂
- 伤寒结胸
- 谷疸
- 毒热足肿
- 梦遗食减
- 苦参的制备方法
- 苦参末加蜜调成丸子
- 苦参末二钱水煎服
- 使用注意事项
- 体质差异对药效影响
- 服药时间与剂量建议
- 现代研究与应用
- 现代医学角度分析
- 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实例
- 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
- 古代文献记载
- 历代医家评价
- 相关药材对比
- 与其他中药材比较
- 苦参与其他草药功效异同点
- 食疗与保健应用
- 苦参在食疗中的运用
- 保健养生中苦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