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蛮姜,子名红豆蔻
气味
(根)辛、大温、无毒。
主治
霍乱吐泻。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诗句: 本草纲目 · 草部 · 高良姜
译文: 这是《本草纲目》中关于“高良姜”的释名和主治。
注释:
- 释名 - 解释名字的含义或者别称。
- 蛮姜,子名红豆蔻 - 说明“高良姜”是其学名(本草)和其种子的名称。
- 气味 - 描述了“高良姜”的味道和性质。
- (根)辛、大温、无毒 - 说明了“高良姜”根部的味道、温度特性和安全性。
- 霍乱吐泻 - 指出了高良姜的主要治疗用途。
- 脚气欲吐 - 描述了高良姜在治疗脚气病时的效果。
- 心脾冷痛 - 指明了高良姜在治疗胃痛时的用途。
- 四两 - 表示药物的重量。
- 分: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 - 这是对药材的详细分解,用于制作高良姜丸或其他药物制剂的具体操作。
- 吴茱萸一两 - 提供另一种药物,用于与其他药材混合制成丸剂。
- 五灵脂六钱 - 另一种药物,被用来与高良姜一同研磨成末。
- 醋汤调下 - 描述药物的服用方式。
赏析:
高良姜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这首诗主要介绍了高良姜的释名、气味、主治以及两种不同的制备方法。通过这种详细的描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良姜的药效和应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学文献中对于药材记载的重视与严谨。此外,诗中的“母姜一两代用”、“母姜一两代用”等表达形式,展现了古代医药书籍中对药材名称使用的习惯,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