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姜芥、荆芥、鼠萤。
气味
(茎、穗)辛、温、无毒。
主治
风热头痛。用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地我,茶调下。
风热牙痛。用荆芥根、乌桕根、葱根等分,煎汤随时含漱。
小儿惊症。用荆芥穗二两、白矾(半生半枯)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姜汤下。一天服二次。
一切偏风(口眼歪斜)。用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研烂,取汁浓煎成膏。加将药渣支掉三分之一,蓁三分之二晒干为末。以膏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早晚各服一次。
中风口噤。用荆芥穗研细,取二钱,酒送服。此方名“荆芥散”。
产后中风(手足抽筋,角弓反张,不省人事)。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每服三钱,酒或童便送下。口噤则挑齿灌入,齿紧则由鼻灌入。此方名“华陀愈风散”,还有“如圣散”、“举卿古拜散”(亦即荆芥散之意,因举卿切音为荆,古拜切音为芥。这是用切音隐语来为药方名)等名。
诗句
草部·假苏释名
姜芥、荆芥、鼠萤。气味辛、温、无毒。主治风热头痛。用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地我,茶调下。
小儿惊症
用荆芥穗二两、白矾(半生半枯)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姜汤下。一天服二次。
一切偏风
用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研烂,取汁浓煎成膏。加将药渣支掉三分之一,蓁三分之二晒干为末。以膏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早晚各服一次。
中风口噤
用荆芥穗研细,取二钱,酒送服。此方名“荆芥散”。
产后中风
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每服三钱,酒或童便送下。口噤则挑齿灌入,齿紧则由鼻灌入。此方名“华陀愈风散”,还有“如圣散”、“举卿古拜散”(亦即荆芥散之意,因举卿切音为荆,古拜切音为芥。这是用切音隐语来为药方名)。
译文
草部·假苏释名
- 名字:姜芥、荆芥、鼠萤
- 气味:茎、穗有辛味、温性、无毒
- 主治:风热引起的头痛
- 使用荆芥穗和石膏,按一定比例研磨成粉末
- 服用方法:用地黄水调和后口服
小儿惊症
- 名称:荆芥穗二两、白矾(半生半枯)一两,共研磨成末
- 服用方法:加入糊状物质制作成丸子,大小约如黍米
- 服用方法:朱砂作为衣料
- 剂量和频率:每次服用二十丸,用姜汤送服,一日两次
一切偏风
- 名称: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同磨碎并浓缩成膏
- 处理方式:将药渣去三分之一,剩余的三分之二晒干
- 制成丸子的方法:将膏和剩余的药末混合制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
-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开水送下
- 服用频次:早晚各服一次
中风口噤
- 名称:荆芥穗研细
- 服用方法:取二钱量,以酒作为媒介进行内服
- 方剂名称:“荆芥散”
产后中风
- 名称:荆芥穗子,微焙成末
- 服用方法:每服三钱,可用酒或童便送下
- 处理方法:如果遇到牙关紧闭的情况,可尝试用牙齿挑开牙缝灌入;若因牙缝紧致导致难以灌入,则可从鼻孔灌入药物
- 其他名称:“华陀愈风散”,还有其他类似的命名,如“如圣散”、“举卿古拜散”等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本草纲目》中药草的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几种药用植物及其用途,如荆芥、白矾和青荆芥等。通过详细的描述和注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药材的特性和功效。诗中还提到了一些特定的用法和剂量,以及针对不同症状的药物选择,显示了古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提供了实用的医药信息,也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传统医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