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丁苈、大室、大适、狗荠。

主治

阳性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用甜葶苈一两半(炒后研末)、汉防己末二两,和鸭血及头同捣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视病情每服五至十丸,一天服三次,以小便通畅为验。

遍身肿满,用苦葶苈(炒)四两,研细,和枣肉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在腹水肿。用革葶苈二升,炒后研末,与雄鸡血及头一起捣至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小豆汤送下。一天服三次。又方:葶苈二升,用酒五升泡一夜,服一合即通一天服三次。又方:葶苈一两杏仁十枚,同熬成黄色。取出捣烂,分十次服。

肺湿痰湍。用甜葶苈炒为末,加枣肉和成丸子服下。

咳嗽上气(不能睡卧,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足肿)。用葶苈子三长,经微火熬研后,装入布袋,泡在清酒五升中。几日后饮酒,每次一小杯。一天饮四次。如病急,等不到酒泡透,可以榨汁服。

诗句释义:
甜葶苈一两半(炒后研末),汉防己末二两,和鸭血及头同捣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视病情每服五至十丸,一天服三次,以小便通畅为验。

译文:
甜葶苈一两半(炒后研末),汉防己末二两,和鸭血及头一起捣至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视病情每服五至十丸,一天服三次,以小便通畅为验。

注释:

  1. 本草纲目·草部·葶苈:这是《本草纲目》中关于葶苈的条目,详细描述了葶苈的多种用途和制备方法。
  2. 释名:解释葶苈的各种别称,如丁苈、大室、大适、狗荠等。
  3. 主治:列出了葶苈的主要治疗作用,包括阳性水肿、遍身肿满、在腹水肿、肺湿痰湍、咳嗽上气等症状的治疗。
  4. 甜葶苈一两半(炒后研末):这是使用甜葶苈的具体用量和方法,将甜葶苈炒后研成粉末,与汉防己末混合后制成丸子。
  5. 汉防己末二两:这是另一种药物的用量,汉防己末也用于制作丸子。
  6. 和鸭血及头同捣极烂:这是将甜葶苈与其他材料混合后进行捣碎的方法,以确保药物的均匀性和效果。
  7. 做成丸子,如梧子大:这是将混合物制成丸子的大小,以便服用。
  8. 视病情每服五至十丸,一天服三次:这是根据病情调整的剂量和服用频率,以确保药物的效果。
  9. 以小便通畅为验:这是判断药物疗效的标准,如果小便通畅,则说明药物有效。

赏析:
这首诗是《本草纲目》中关于葶苈的部分,详细介绍了葶苈的多种用途和制备方法。诗中的“甜葶苈一两半(炒后研末)、汉防己末二两,和鸭血及头同捣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这一句,不仅说明了具体的用药方法和剂量,还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和严谨。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如阳性水肿、遍身肿满、在腹水肿、肺湿痰湍、咳嗽上气等,这些都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古代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