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气味
(子)苦、温、无毒。(白蒺藜:甘、温、无毒)
主治
腰脊痛。用蒺藜子捣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通身浮肿。有杜蒺藜每日煎汤洗。
大便风秘。用蒺藜子(炒)一两、猪牙皂荚(去皮、酥炙)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盐茶汤送下。
月经不通。有杜蒺藜、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难产(胎在腹中,胞衣亦不下;或者胎死)。用蒺藜子,贝母各四两,共研为末,米汤冲服三钱。过一会如仍不下,可再次服药。
蛔虫病。用初秋采集的蒺藜子,阴干收存。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多年失明。用初秋采集的蒺藜子,阴干捣成散,生前了一匙,饭后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本草纲目·草部·蒺藜解析蒺藜药性与应用
- 蒺藜简介
- 蒺藜别名及学名
- 蒺藜分布区域
- 蒺藜形态特征
- 蒺藜释名
- 蒺藜名称由来
- 蒺藜各部分名称解释
- 蒺藜与其他植物区别
- 蒺藜气味与性质
- 蒺藜子味觉描述
- 蒺藜子毒性分析
- 蒺藜子温性特点
- 蒺藜主治功效
- 腰脊痛治疗作用
- 通身浮肿缓解方法
- 大便风秘改善方案
- 蒺藜具体应用
- 月经不通治疗方法
- 难产紧急处理措施
- 蛔虫病预防与治疗
- 蒺藜使用注意事项
- 服用蒺藜剂量控制
- 孕妇及特殊人群慎用
- 蒺藜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 蒺藜现代研究进展
- 蒺藜化学成分分析
- 蒺藜药理作用研究
- 蒺藜临床应用案例
- 蒺藜文化意义
- 蒺藜在古代医学中地位
- 蒺藜象征意义探讨
- 蒺藜在民间传说中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