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痰喘。用石胡荽左杨汁,和酒服。

目疾,翳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共研为末。先含水一口,取药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有的配方中减去青黛。此方名为“碧云散”。

塞鼻治翳。治法总结为诗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入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

牙痛。用棉裹鹅不食草,怀干研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

一切肿毒。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浇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共捣烂,加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患处。

湿毒胫疮。夏季采石胡荽,晒收为末,每取末五钱、汞粉五分,加桐油调成膏。先以茶洗净患处,然后贴膏包好。将有黄水流出。五、六日病愈。

诗句翻译

1 石胡荽 - 描述一种名为“石胡荽”的植物。

  1. 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 这些是石胡荽可能的不同名称。
  2. 气味 - 石胡荽的气味为“辛、寒、无毒”。
  3. 主治 - 石胡荽主要用于治疗痰喘和目疾等病症,具体方法见下文。
  4. 目疾 - 描述了使用石胡荽来治疗因目赤肿胀导致的各种眼部问题。
  5. 翳障 - 指的是因眼病引起的白色翳膜遮挡视线的情况,症状包括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等。
  6. 塞鼻治翳 - 描述了一种通过鼻腔用药来治疗眼睛疾病的疗法。
  7. 牙痛 - 石胡荽被用来缓解牙痛。
  8. 一切肿毒 - 石胡荽可以用于处理所有类型的肿胀和疮毒。
  9. 湿毒胫疮 - 夏季采集石胡荽晒干后制成的药膏,可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皮肤疮毒或腿部疮疹。

译文

  1. Stone Elecampane
  2. 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3. 它的气息是辛辣的,寒冷的且没有毒性
  4. 主要用来治疗痰喘和目疾等疾病
  5. 如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有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
  6. 那么使用石胡荽和酒服用
  7. 用石胡荽(晒干)二钱,青黛一钱,川芎一钱,共研末
  8. 然后含一口水,取药末像米粒大小一小撮放入鼻子
  9. 如果眼泪流出就表示治疗成功
  10. 有时配方中会减去青黛
  11. 这个方案被称为“碧云散”
  12. 塞入鼻孔治疗眼睛的疾病
  13. 在赤眼之后出现的白翳突然生长
  14. 石胡荽是一种草本植物的名字
  15. 塞入鼻子并频繁替换
  16. 三天之后就可以恢复视力了
  17. 牙痛可以通过把鹅不食草裹在棉花里,放在一侧的鼻孔中嗅入来解决
  18. 所有的肿痛都可以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七分、当归尾三钱,混合捣烂加酒一碗后喝下去,剩下的渣敷在患处
  19. 对于湿毒引起的胫疮,夏天采集石胡荽晒干后制成药末,每取五钱和汞粉五分混合,加入桐油调成膏状。先用茶水清洁患处,然后贴好药膏,黄水就会流出。五到六天后,病情会痊愈

赏析

本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石胡荽的多种用途生动地展现出来,不仅涵盖了传统中医的草药知识,也体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例如,“赤眼之余翳忽生”通过对比直观地说明了石胡荽在治疗眼疾方面的作用;而“牙痛”、“肿毒”、“湿毒胫疮”则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展示了石胡荽在不同病症中的重要性。此外,诗中的“塞鼻治翳”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的描述,还巧妙地运用了“塞入鼻子”这种非常规的用药方式,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神秘感。整体上,这是一首既实用又充满诗意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医智慧与语言艺术的结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