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疔肿。用猪油调面封患处,有效。
麦粉:痈疽发背,地铭肿毒。用陈年麦粉,久炒成黄黑色,冷定后,研为末,加陈醋调成糊,熬如黑漆,收存瓷罐中。同时摊纸上,剪孔贴患处,疼痛渐消。以后肿毒亦消,此方屡试屡验,药易得而功极显。
面筋:解热和中。
糗:消渴止烦。
麦苗:消酒毒,解时疾狂热,退胸膈热2,利小肠。
麦取: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热。
麦秆:烧灰加在去疣痣、蚀恶肉的药膏中。
本诗出自《本草纲目》中的“谷部·小麦”,内容为:
一切疔肿,用猪油调面封患处,有效。
麦粉:痈疽发背,地铭肿毒。用陈年麦粉,久炒成黄黑色,冷定后,研为末,加陈醋调成糊,熬如黑漆,收存瓷罐中。同时摊纸上,剪孔贴患处,疼痛渐消。以后肿毒亦消,此方屡试屡验,药易得而功极显。
面筋:解热和中。
糗:消渴止烦。
麦苗:消酒毒,解时疾狂热,退胸膈热2,利小肠。
麦取: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热。
麦秆:烧灰加在去疣痣、蚀恶肉的药膏中。
注释:
- 本句描述了一种治疗疔疮的方法,即用猪油和面调和后敷于患处。
- “疗”:治疗。
- “猪油”:猪的脂肪,用于润滑和软化药物。
- “调面”:混合面粉。
- “封”:覆盖。
- “效”:有效。
- “麦粉”与”麦苗”都是用于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物。
- “麦粉”:通常指小麦磨成的粉末,这里可能是指陈年的小麦粉,经过长时间炒制后变成黄色并干燥成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 “陈麦粉”:存放时间较长的小麦粉。
- “久炒成黄黑色”:长时间的炒制过程使小麦粉变色。
- “冷定后”:冷却至室温。
- “研为末”:把麦粉研磨成细粉末。
- “陈醋”:一种调味品,含有醋酸。
- “熬如黑漆”:将粉末熬制,颜色像黑色油漆一样浓稠。
- “瓷罐”:陶瓷制成的罐子。
- “剪孔贴患处”:用纸或布等材料剪裁出一个孔洞,并将熬制好的麦粉糊涂抹在患处。
- “疼痛渐消”:随着时间的流逝,患处的疼痛逐渐消失。
- “此方屡试屡验”:这个方法多次试验都有效。
- 接下来的几句是关于小麦的其他用途。
- “面筋”:小麦磨粉后剩下的部分,可以用作食品或药物。
- “解热和中”:有清热和中的作用。
- “消渴止烦”:能缓解口渴和烦躁的症状。
- “消酒毒”:能够消除酒精中毒引起的症状,包括醉酒和酒精引起的不适。
- 最后两句描述小麦秆被用作药用的情况。
- “麦秆”:小麦收割后剩余的部分,通常用于制作炊具或其他物品。
- “烧灰”:将小麦秆燃烧后产生的残余物。
- “加在去疣痣、蚀恶肉的药膏中”:将烧灰与其他成分混合制成药膏,用于治疗皮肤问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药用实例展示了小麦的不同功效和应用方式。从治疗疔疮到缓解疾病症状,再到用于制造药膏和炊具,诗歌展现了古代人们对小麦利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通过这种描述,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小麦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还体现了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材料的充分利用和创新应用。此外,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使得这些古老的医疗知识得以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