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枸枸棘、苦杞、甜菜、天精、地骨、地节、地仙、却老、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两炒,一份用小茴香一两炒,一份用芝麻一两炒,一份用川楝肉一两炒。炒后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此方名“四神丸”。

壮筋骨,补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此方名“地骨酒”。

骨蒸烦熟(包括一切虚劳烦热及大病后烦热)。用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和匀后。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

枸杞,又名枸棘、苦杞、甜菜等,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木部药材之一。以下是对枸杞的相关介绍:

  1. 释名与别称
  • 释名:枸杞在《本草纲目》中的释名包括枸棘、苦杞、甜菜、天精、地骨、地节、地仙、却老、羊乳、仙人杖和西王母杖。这些名称不仅揭示了枸杞的多种用途,也反映了古人对其神奇功效的广泛认知。
  • 别称:枸杞还被称为枸已、羊乳、却暑、仙人杖和西王母杖。这些别称不仅丰富了枸杞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其神奇功效的信仰和崇拜。
  1. 气味与主治
  • 气味:枸杞具有苦、寒、无毒的特性,这种性质使其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一种清凉的药物。
  • 主治:枸杞的主要功效包括补肾益精、明目养肝、抗疲劳和提高免疫力等。具体来说,它适用于治疗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等症状。此外,枸杞还可以用于壮筋骨、补精髓,以及治疗骨蒸烦热等病症。
  1. 药效与应用
  • 四神丸:将枸杞与其他中药材如蜀椒、小茴香、芝麻和川楝肉混合,通过炒制后服用,可以治疗肾经虚损和眼目问题。这一方剂体现了中医药物配伍的智慧,旨在通过多药合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地骨酒:使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等药材,加水煎煮后酿成酒,每日饮用三碗,可以治疗骨蒸烦热等病症。这一方剂强调了中药炮制和酿造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 地仙散:用地骨皮、防风、甘草(炙)等药材,通过水煎服的方式,可以治疗大病后或一切虚劳烦热的症状。这一方剂体现了中医对于疾病恢复期调理的重视,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1. 产地与采集
  • 产地:枸杞主要生长于中国的常山平泽及丘陵阪岸等地,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枸杞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采集:枸杞的采集时间通常在春季,此时植物生长旺盛,果实饱满,品质最佳。采集时需注意保护植物的完整性,避免破坏其生长环境。
  1. 文化意义与传说
  • 文化意义:枸杞不仅是中药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长寿、健康和繁荣等。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枸杞都被描绘成具有神奇功效的草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 传说:关于枸杞的传说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据说西王母曾用枸杞作为礼物赠送给汉武帝,以表达对她的敬意。这一传说不仅展示了枸杞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人们对其神奇功效的信仰和追求。

枸杞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不仅在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文化和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枸杞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