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公蛎蛇。
气味
(肉)甘、大中型、寒、无毒。
主治
消渴烦热。用活水蛇一条,肃去皮,炙黄为末,蜗牛五十个,水浸五日,取涎汁加蛇肉末、天花粉末,一起煎稠,再加麝香一分,和粟饭做成丸子,如绿豆在。每服十丸,姜汤送下。
小儿骨疮。用《海上方》的治法:“小儿骨痛不堪言,出血流脓实可怜,寻取水蛇皮一个,烧灰油抹敷疮边。”
手指天蛇毒疮。用水蛇一条,截去头尾,取中间如手指长一段,刮去骨肉,以蛇皮包手指上几天后即愈。
本草纲目·鳞部·水蛇李时珍笔下神奇生物解析
- 释名公蛎蛇
- 解释“公蛎蛇”名称由来及其在古代文献中的意义
- 探讨“公蛎蛇”与现代科学命名差异
- 气味(肉)甘、大中型、寒、无毒
- 分析“气味”描述对理解水蛇药效影响
- 讨论“大中型”和“寒”属性对人体健康潜在益处
- 主治消渴烦热
- 详细解读“消渴烦热”病症及水蛇治疗作用
- 比较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视角下治疗效果
- 用活水蛇一条,肃去皮,炙黄为末
- 阐述使用活水蛇进行炮制过程重要性
- 分析炙黄后药物成分变化及其对疗效提升作用
- 蜗牛五十个,水浸五日,取涎汁加蛇肉末、天花粉末
- 探索蜗牛浸泡过程中化学成分提取方法
- 分析蜗牛涎汁与蛇肉末、天花粉末混合效果
- 再加麝香一分,和粟饭做成丸子
- 分析麝香添加对药丸功效增强作用
- 探讨粟饭作为粘合剂在制作丸子中角色
- 如绿豆在
- 解释“如绿豆在”表达方式及其象征意义
- 探讨该表达在古代文化中应用及其寓意
- 小儿骨疮
- 分析《海上方》中小儿骨疮治疗方法及其有效性
- 探讨古代民间疗法与现代医学结合可能性
- 手指天蛇毒疮
- 描述手指天蛇毒疮症状及治疗方法
- 分析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医疗技术对比
- 用水蛇一条,截去头尾,取中间如手指长一段,刮去骨肉,以蛇皮包手指上几天后即愈
- 探讨截去头尾处理方式及其科学依据
- 分析刮去骨肉后皮肤愈合过程及其生物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