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岘山西,风吹白接䍠。
不骑山简马,驴背倒驮诗。

【注释】

日落岘山:指汉末“三顾茅庐”的刘备三次登门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都推辞不见。因在汉中(今陕西汉中一带)有座名山名曰岘(读如矮),故以之代称隐居之所。

风吹白接䍠(jie huì):即白接蓠。一种草,茎白色,叶似菊,花黄色或淡红色,果实椭圆形,可食。

不骑山简马:典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建安十二年(207),曹操派张辽、乐进等率兵至新野,刘备与诸葛亮等避其锐气,驻于樊城,时孙权遣使求和。诸葛亮建议先取荆南四郡以资军实,后取西川以成鼎足之势。刘备从之。关羽留守荆州,刘备率军北归,诸葛亮为使刘备免遭曹军夹击而返,特遣马良赍书信及礼物,送与曹操,并约定以正月会盟定议。曹操闻知刘备将至,令张辽率兵五万迎候于当阳长坂坡。刘备乃乘危弃妻子赴江边突渡,遇赵云、张飞相救。赵云单骑救出幼小甘夫人及阿斗,张飞断后引退追兵。刘备得脱险境,遂取吴地,后于夷陵之战败于陆逊。

驴背倒驮诗:意谓李白在驴背上吟咏《庐山谣》,自比为《行路难》中的“青雀黄龙之轴,穷极天地之变;五花马驾两貂裘,贵者不如贫贱友”,表达了他在政治上失意、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赏析:

此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作者游襄阳时所作,是诗人题李白《醉归草堂图》的第二首。第一首写山简之邀,第二首写李白之游。

全诗前两句写景。“日落岘山西”、“风吹白接蓠”,写山简之邀时,日已西坠,天暮山高,李白应约而来,但见“白接蓠”随风飘拂,似乎连那风都带着李白的豪放之气。“不骑山简马”,写李白来到襄阳。襄阳地处襄阳城西,有一座名山名为岘山。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备自结关羽为援而寻病没去。曹公既夺关将军兵,备乃移屯樊口。”可见当时刘备曾驻襄阳。后来刘备被曹操击败于当阳长坂坡,仓皇逃走,关羽也被迫离去。所以这里说“不骑山简马”。

中间两句写李白醉酒归来。“驴背倒驮诗”,是说李白骑着驴儿回家,酒力发作,倒背着诗稿,醉态可掬。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日落岘山西”一句化用三国故事;“风吹白接蓠”,化用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句:“牛渚西江夜泊船,青山明月水中天。”“不骑山简马”,借指曹操礼贤下士之举。“驴背倒驮诗”,暗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此诗前两句写景,中间两句叙事,最后两句抒情。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叙事。全诗层次分明,前后照应。“日落”与“东风”遥相呼应;“风吹”与“白接蓠”相应合;“不骑”与“倒驮”相应合;“山简”与“诗”相应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