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格思,桑土是宜。
三缫七就,惟此茧丝。
献礼有终,神不我遗。
锡我纯服,藻绘皇仪。

【诗句释义】

终献:在祭品上最后献上。终献,意为祭品全部奉献完毕,表示祭祀的圆满结束。

神之格思:神灵的思绪。格思,意为思考、思索。

桑土是宜:桑土适宜种植蚕。桑土,指适宜种植桑树的土地。宜,意为适宜、合适。

三缫七就:三次缫丝,七次完成。缫,指缫丝,即将蚕茧中的丝线抽出。就,完成、完成。

惟此茧丝:只有这些茧丝。惟,仅、只。茧丝,指蚕茧里的丝线。

献礼有终:祭礼献上的礼物有始有终。献礼,指献给神灵的礼物或祭祀时献上的礼品。有终,意为有始有终。

神不我遗:神灵不会忘记我。遗,遗忘、忘记。

锡我纯服:赐予我纯美的服饰。锡,赐给。纯服,指精美的礼服。

藻绘皇仪:用五彩斑斓的花纹来装饰皇家仪仗。藻绘,以色彩绚丽的图案装饰。皇仪,指皇家仪仗。

【译文】

神灵思考着我们的心思,认为桑树生长的土地最适合养蚕。

三次缫丝,七次成功,我们只献出这茧丝。

祭礼有始有终,神灵不会忘记我们。

赐予我们纯美的礼服,用五彩斑斓的花纹来装饰皇家仪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祭先蚕乐章》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祭祀先蚕的场景和过程。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诗歌开篇即点明了祭祀的主体——神灵的思考与桑树生长的土地的关系。这里的“神之格思”和“桑土是宜”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对偶手法,既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又突出了祭祀地点的适宜性。

诗人详细描述了祭祀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三次缫丝,七次完成。这里的“三缫七就”不仅展示了祭祀技艺的高超,更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之心。

在祭祀的高潮部分,诗人以“献礼有终,神不我遗”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对神灵的感激之情,又展现了祭祀的圆满结束。这一部分的文字简洁而有力,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诗人以“锡我纯服,藻绘皇仪”作为结束,既赋予了祭祀者以尊贵的身份,又彰显了皇家礼仪的庄重与华丽。整首诗在表达敬意的同时,也展现了祭祀者对神灵的虔诚与感恩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