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暝易相识,月明何处愁。
分明枯树里,望绝白云头。
注释:薄暮时分容易辨认,月色明亮的地方让人感到愁苦。分明枯树中,我望尽白云尽头。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薄暮时分独自站在高处远眺的景象。首句“薄暝易相识”写景,交代时间;第二句“月明何处愁”抒情,表现情感。第三、四句“分明枯树里,望绝白云头”,写远景和近景。全诗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薄暝易相识,月明何处愁。
分明枯树里,望绝白云头。
注释:薄暮时分容易辨认,月色明亮的地方让人感到愁苦。分明枯树中,我望尽白云尽头。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薄暮时分独自站在高处远眺的景象。首句“薄暝易相识”写景,交代时间;第二句“月明何处愁”抒情,表现情感。第三、四句“分明枯树里,望绝白云头”,写远景和近景。全诗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注释】 苦雨:指连绵不断的大雨。 一雨经旬日:连下十几天雨。 闭门谁与同:没有人能和我一同关起门来听雨。 人从烟暝出:人们从烟雾迷漫中走出。 心付水云空:我的心随那飘荡的水气而消散了。 历历江山外:眼前呈现出一片模糊的山水景色,仿佛是一幅画。 蒙蒙天地中:整个天空都弥漫着雨水的气息。 放歌殊未已:我放开嗓子歌唱,歌声却似乎没有停止。 学得古人穷:学习古人那种穷尽一生追求诗歌艺术的境界。
注释: 寄无得:寄希望于没有结果。 道人生计拙,缓步出山门:道士的生活清苦,缓缓地走出山门。 日日看高岭,行行过别村:天天观看高山,行走在经过的村庄之间。 无人知此意,有口不堪论:没有人理解他的意思,即使说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远讯熊禅者,年来或未谖:远远地询问那位名叫熊的和尚,今年是否还记得他。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归嵩山作》。这是一首寓言诗
【注释】 嗟:叹词。肠欲断:肠已断了,形容悲愁之极。子:指妻子或情人。何之:到什么地方去。遂志:完成心愿。应:应当。无憾:没有遗憾。修名:修整名声、名誉。亦是痴:也是愚蠢。当观:应该观察。身世幻:人的一生是虚幻的变化。莫动:不要动心。黍离:春秋时代卫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原阳,被晋人所灭。后作国歌,表示怀念。云山阔:指天高远、道路遥远。龙华:佛寺名。在江苏南京。期:期望。 【赏析】
【注释】 出小持船作二首 其一:小城,指苏州城。持船,指携一叶扁舟。 严城不易出,独许看云人:在高大的城墙内不容易出城,只有喜欢看云的人才可以出城。 附郭馀孤木,空斋无四邻:城外还有几棵孤零零的树,自己的空房只有四面墙,四周没有邻居。 水亭深夜月,烟树旧时春:在水边的亭子中看夜晚的月亮,远处的树木映衬着曾经春天的景象。 对此清幽趣,谁怜梦里身:面对这美好的景色,谁能理解我内心的感受和孤独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清晨一开户,澄霁如平时”一句中,“澄霁”指天气晴朗,“平日”指平时的日子,这一句的意思是早上一开门,就看到天晴气朗(和平常一样)。“不减青山色”,意思是山峦的颜色并没有因晴空而减少,仍然郁郁葱葱;“多添绿树姿”,意思是树木的绿叶更加茂盛了。 “白云归洞急,红日上梢迟”一句中,“白云归洞急”,是说白云飘得快,好像要急着回到山洞里似的;“红日上梢迟”是说太阳升得慢
侯若孩过访 忆别当残腊,重来又在秋。多君霜雪意,重我石林游。 风雨摇山岳,池塘泛海鸥。席帘香正暖,天地一虚舟。 注释: 侯若孩过访:侯若孩来访。侯若孩:诗人的朋友。 忆别当残腊,重来又在秋:回忆起去年的离别,当时是农历腊月(一年将尽),现在又是秋天。残腊:指旧历年末。 多君霜雪意,重我石林游:你有许多关于霜和雪的思想,而我则再次游览了石林。多君:指朋友。 风雨摇山岳,池塘泛海鸥:风吹雨打
注释: 闻亦非隐天目:听说你也隐居在天目山。 天目中峰变,晴岚万壑阴:天目山中的主峰变化莫测,晴空万里的山岚笼罩着千沟万壑。 马嘶荒草断,人宿暮云深:马蹄声在荒草丛中断裂,人们夜宿时暮色沉沉,天色越来越暗。 何日乘潮上,别峰清欲临:什么时候能够乘着潮水而上,离别的山峰清澈如洗,仿佛要降临我眼前。 遥知携手处,应尽故园心:遥想与你手牵手的时刻,心中满是对故乡的思念。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
【解析】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远清丽,情感凄美哀婉。 【答案】 译文: 窗帘疏松月色照在草席上,我独卧高床倚窗凝思。 黄鸟叫声多么急切,梦中青山却已不似。 一座茅庵笼罩着烟雾和水汽,千里云烟飘渺雾气微茫。 无限伤心处,只有孤城人影稀稀疏疏。 注释: ①持船:指撑船。②依违:犹言徘徊,犹豫。③庵:佛寺小屋,供僧尼居住的简陋房屋
译文 将军不重视武力,立志安抚百姓。 万户伤心的地方,孤城今日春光。 高山曾有梦想,流水付与何人? 笑指溪桥近前,相看忆旧因。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范华宇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第一联:“将军不尚武,矢志在安民。” 注释:这里的“将军”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并不看重武功,而是以安抚人民为己任。这句话反映了诗人的政治理念和人生目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高楼,远眺四周的情景。 第1句:“蒙蒙烟雾里,峰岫隐如无。” - 注释:雾气笼罩的景色中,山峰似乎消失一般,变得模糊不清。 - 赏析:这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山峦比作无迹可寻的影子,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第2句:“地近市廛旧,人看世界殊。” - 注释:脚下的土地与过去相比,变得更加繁华喧嚣;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 赏析
注释: 15. 落树乌成白,催人鬓欲斑。 落树的乌鸦变成白色,催促着人们的头发变得斑白。 轻质何曾定,浮沉烟雨间。 轻盈的质量从未确定,漂浮在烟雾和细雨之间。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首句“落树乌成白”,通过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的老化过程。接着,“催人鬓欲斑”进一步揭示了衰老的必然性,强调了生命无常的主题。最后一句“轻质何曾定,浮沉烟雨间”
解析: 1 “迢递长征路”: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长距离跋涉的场景。"迢递"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路途遥远、曲折,而"长征路"则是指长途行军的旅程。 2. “徬徨欲曙天”:这里"彷徨"意味着犹豫不决或徘徊不定,"曙天"指的是天色将要变亮的时候。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黎明前长时间的徘徊和等待。 3. “最怜清素影”:这里的“清素”可能指清澈透明或朴素无华,"影子"则是物体投射在地面上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情感。解答此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即赏析“君上长安我住山”,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句中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最后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第一首:诗人送友人刘观复返回故乡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君上长安我住山”写刘观复赴京应试,而诗人隐居山林,两下分离;第二首“相逢莫论涂中事”是说两人虽分别却仍保持联系
诗句: 莫道寒偏妒,多因花欲凌。 一自同于雪,方知雪不胜。 注释: - 莫道:不要说。 - 寒偏妒:寒冷偏袒着它。 - 多因:因为(原因)。 - 花欲凌:花想要凌驾。 - 一自:从一开始。 - 同于:与...相同。 - 雪不胜:雪花不能胜。 译文: 不要以为寒冷总是偏爱你,实际上它只是因为你想要挑战它。一旦你和雪花一样,你就会明白雪花并不能战胜你。 赏析:
九青 早晨来到花丛中,不知花儿已经醒来。 只有那寒冷的冬季里,才看到花儿绽放,不要吝惜露水滴滴落。 注释: 晨起:早上起床。 花已醒:花儿已经醒了。 怜:爱怜。 寒岁:冷的季节。 但:只是。 滴滴: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冬日里花朵在清晨阳光下绽放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珍视之情。 首句“晨起到花处,不知花已醒”通过“晨起”和“不知”这两个词
注释: 纵白何如雪,疏宁似竹清。 若无香扑鼻,犹逐倚寒名。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对不同事物美质的感受。首先,诗人用“白”来比拟“雪”,表达了对雪的洁白和纯净之美的赞美。接着,他以“竹”为参照物,形容“白”的清新和淡雅,进一步突出了“雪”的特性。最后两句则从嗅觉角度进行比较,如果香气扑鼻,那么即使没有色彩的吸引,也能留下深刻印象;而如果没有气味的衬托,就像“倚寒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