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寒梦到仙羊,认得溪头旧日香。
朔气打窗惊又醒,分明失却五云浆。
【注释】回:同“环”,环绕。仙羊:传说中的一种祥瑞之兽,也指仙境中的羊。五云浆:神仙所饮的酒名,这里指美酒。
【赏析】此诗首二句写诗人在梦中回到仙家,看见仙羊绕着溪流转悠,那香气沁人心脾;第三句写梦醒后觉得寒气袭人,又惊又怕;第四句说,原来梦境中的仙酒已经失掉了,醒来后只觉空荡荡的。全诗写得朦胧迷离、恍惚缥缈,充满了神奇色彩。
一回寒梦到仙羊,认得溪头旧日香。
朔气打窗惊又醒,分明失却五云浆。
【注释】回:同“环”,环绕。仙羊:传说中的一种祥瑞之兽,也指仙境中的羊。五云浆:神仙所饮的酒名,这里指美酒。
【赏析】此诗首二句写诗人在梦中回到仙家,看见仙羊绕着溪流转悠,那香气沁人心脾;第三句写梦醒后觉得寒气袭人,又惊又怕;第四句说,原来梦境中的仙酒已经失掉了,醒来后只觉空荡荡的。全诗写得朦胧迷离、恍惚缥缈,充满了神奇色彩。
诗句解析与译文: 夜: - 注释: 夜晚,时间背景。 - 译文: 夜晚,主人的城郭已经离开,柴门显得更高更远而闲适。 - 赏析: 这个简短的句子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画面,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静谧。 主人城郭去,柴门高更闲。 注释: 主人,泛指主人或主人所在的地区。城郭,古代城市周围的城墙。高,高大;闲,悠闲、不忙碌。 - 译文: 主人已离开,城郭变得遥远
宿千山龙泉寺 风华绝代,禅房花木深 1. 诗篇初读 - 诗句内容与寓意 - 五更风雨密,孤枕暗钟频 - 白日愁为客,青山不定身 - 涧响虫声杂,窗虚花气新 2. 译文对照 - 译文逐句详解 - 关键词解释 3. 诗歌赏析 - 自然美景描绘 - 禅意深远表达 - 诗意人生哲学反思 4. 文化背景 - 历史地位及建筑特色 - 龙泉寺在佛教中意义 - 千山风景与文化交融 5. 创作灵感 -
【诗句解读】: 1. 一旬谈笑里,万里别离中。——十天的交谈欢笑之中,万里之隔的分别。 2. 策马春山响,孤城旭日红。——策马奔驰在春天的山间,远处的城池在朝阳下显得分外耀眼。 3. 离杯归思满,分手客心同。——离别时酒杯中满是离愁,分别时客子的心情也和酒杯中的酒一样满溢。 4. 珍重千金铗,长歌使我逢。——珍重地收起价值千金的宝剑,长歌一曲让我在这旅途中再次相遇。 【译文】:
【注释】 丁酉:指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 傍寺逢生日,趋庭忆往年:在寺庙里过生日(生辰),想起以前的日子。 既无酬下地,犹自戴皇天:既然不能报答天地的恩德,仍然像从前那样顶礼膜拜。 断戍荒烟合,孤城月悬:荒凉的边塞,烟雾缭绕,月光悬挂在孤独的城楼上。 珠海上,清切乱啼鹃:在珠海上,杜鹃鸟凄厉地鸣叫着。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天启七年(1627)农历八月十五日生日时写的。此诗以“逢”字起头
【注释】: 1.丁酉生日宿沈阳南塔寺其二:指诗人在丁酉年(7679)生日时住进沈阳的南塔寺。 2.儿女:指妻子儿女。 3.十年:诗人自比,十年来辛苦劳苦。 4.枯冢树:坟墓上的树木。 5.石梁:指石桥。 6.侍烛:点蜡烛。 7.悲天:感叹苍天。 8.幸依塞下:庆幸还能住在边关塞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丁酉年(7679)生日时住进沈阳南塔寺后所写的第二首诗。前两句说自己为子女操心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黑水沙边路,终宵对月明”,是说作者身居幽深的山中,与诸兄弟相会于黑水边的沙路上,直到深夜,对着明亮的月光畅谈心事。中间两联“我无青嶂梦,谁有向秋情”,则是说:自己没有像青嶂那样高远、壮阔的梦境,谁又能像我一样在秋天里满怀感伤之情呢?“塞草不成绿”“孤松亦作声”两句,则是说自己与诸兄弟相聚,共话平生,却只能听到远处的风声,而那塞草和孤松
诗句注释及赏析: 1. 晓发牛庄 - 释义:早晨出发到牛庄。 - 赏析:描述了清晨的出发,给人一种宁静而充满期待的感觉。 2. 发棹辞寒碛 - 释义:扬帆启程,离别寒冷的沙地。 - 赏析:描绘了告别艰难环境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环境的依依不舍。 3. 扬舲起楫师 - 释义:扬帆起桨,作为旅伴。 - 赏析:表现了诗人对旅途伙伴的珍视,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和相互支持。 4. 不关行处苦 - 释义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在渡海时的感受和心情。全诗如下: ``` 将渡辽海先题牛庄寺 其三 晨起听鸡声,关心事事生。 独怜浮海意,仍是感恩行。 怒浪迎风白,朝暾半夜明。 一帆天地外,谁念此时情。 ``` 注释: 1. 将渡辽海先题牛庄寺:诗人准备渡海去辽西时,特意在牛庄寺题写了诗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与责任感。 2. 晨起听鸡声,关心事事生:清晨醒来听到鸡鸣的声音
将渡辽海先题牛庄寺 其二 钟声犹傍寺,海气已惊心。 地是人间尽,云从此路深。 风波供旅思,岛屿忆秋林。 回首天山雪,何由寄一音。 注释: 1. 牛庄寺: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牛庄村内,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 2. 钟声犹傍寺:指寺庙的钟声仍然清晰地回荡在耳边。 3. 海气已惊心:海风吹来使人感到心惊胆战。 4. 地是人间尽:意思是这个地方已经到了世界的尽头
丁酉九日南还别剩师叔雁碛寒沙白,云峰野烧红。 风声皆向北,人意未离东。 锡振边尘落,书缄血泪空。 依依看寸晷,愁听暮天钟。 【注释】 1. 丁酉:古代干支纪年方法之一,“丁”是地支的第五位,“酉”是地支的第七位,合起来是第九个地支,所以叫“丁酉”。 2. 雁碛(suì):指沙漠,碛是沙石堆积的地方,也泛指沙漠。 3. 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 4. 锡振: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境内。 5.
玉质能生别样醝,一杯未了觉颜酡。 黄河若肯清流水,千日中山岂是多。 注释: - 玉质:指荔枝的肉质晶莹剔透,如同玉石一般。醝:同“酿”,指酿酒。 - 一杯未了:形容酒意未消,喝得差不多了。颜酡:脸微微泛红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饮酒过多后的脸色发红。 - 黄河若肯:如果黄河能够变清澈,让流水变得干净。 - 千日中山岂是多:即使有一千天的时间,也难以积累如山般多的财富。 赏析:
荔支诗 其二十三 呼鸾道上海云蒸,十亩胭脂昨夜凝。 无数蛾眉齐议得,绛仙曳出耀光绫。 注释:这是一首咏荔枝的七言绝句。首句“呼鸾道上海云蒸”写荔枝产地荔枝村海风阵阵、云雾缭绕。次句“十亩胭脂昨夜凝”以拟人化手法写荔枝熟透时的颜色。三、四句“无数蛾眉齐议得”用夸张手法写众多姑娘议论得来不易,五、六句“绛仙曳出耀光绫”用神话传说中仙女下凡采花织布的故事,形容荔枝成熟时的光泽和美丽。赏析
诗句输出:荔支诗 其二十四 译文: 采得明珰掌上寒, 玉膏溢渍竟谁看。 自顾自怜还自惜, 分明记得倚栏干。 注释: - 采得明珰掌上寒:意为在采摘荔枝时,感受到冰凉如珠宝般的触感。 - 玉膏溢渍竟谁看:形容荔枝汁液丰富如同玉石般透明,让人忍不住想要观看。 - 自顾自怜还自惜: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同时对过去的美好时光进行自我怜惜。 - 分明记得倚栏干:通过记忆
《荔支诗·其二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荔枝成熟时的美景及其带来的独特风味。下面是诗句的原文及翻译: - ``` 时当夏至荐芳馨, 才入秋风味便轻。 幼女不知颜色好, 等闲裁作绛纱灯。 ``` 译文: 正当夏日炎炎,荔枝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一入秋天,它的风味就变得清淡了许多。 幼女们不知道荔枝的美,随意将其裁剪成绛纱灯笼。 赏析:
【注释】 荔支:即荔枝。其十九:诗篇第十九。 东风绕竹扉,蒙蒙细雨逐花飞。 黄莺不解人心事,偏向枝头刷羽衣。 【赏析】 这是一首以物拟人的咏物诗。首句“寒食东风绕竹扉”,“寒食”是清明节前一、二天,人们禁火寒食,故称“寒食”。东风,指春风。竹扉,竹制的门扉。此句的意思是说:寒食节的春风轻轻拂过竹制的门扉,带来绵绵春雨,使落花飘飞。这两句写景,为后文写物作铺垫。 “黄莺不解人心事,偏向枝头刷羽衣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黑叶浓浓味亦殊,凝冰市上自来无。 - 这两句描绘了荔枝的颜色、味道和市场地位。"黑叶浓浓味亦殊"指的是荔枝的黑色叶子和独特的浓郁味道,"凝冰市上自来无"则暗示着市场上很少有能与之相比的水果。 惟馀粤秀山前种,卖与城中变酪酥。 - "惟馀粤秀山前种"说明只有粤秀山附近的地区才有荔枝种植,"卖与城中变酪酥"则表达了荔枝在城市中被加工成奶酪酥的美好想象。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