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觉阿上人,俗姓滕,日本国人。
年十四得度受具,习大小乘有声。
年二十九,属商者自华回,言禅宗之盛,遂奋然拉法弟金庆渡海,拜灵隐佛海禅师。
次年秋,辞游金陵,抵长芦江岸,闻鼓声忽大悟,返灵隐,作五偈述所见,辞佛海东归,住睿山寺。
为南岳下十六世,灵隐佛海慧远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五首。
生卒年:?-?
释觉阿上人,俗姓滕,日本国人。
年十四得度受具,习大小乘有声。
年二十九,属商者自华回,言禅宗之盛,遂奋然拉法弟金庆渡海,拜灵隐佛海禅师。
次年秋,辞游金陵,抵长芦江岸,闻鼓声忽大悟,返灵隐,作五偈述所见,辞佛海东归,住睿山寺。
为南岳下十六世,灵隐佛海慧远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五首。
生卒年:?-?
【注释】:1.偈:佛教语,佛经中的偶颂;五首:五首偈。2.航海:泛指到处游历。3.要离:春秋战国时吴国大夫,以智勇著名。4.蹄筌:比喻束缚思想的枷锁或工具。5.参遍:参访、拜访完。6.水在澄潭月在天:意为清澄明净的水面倒映着天空的月亮。 【赏析】:此诗是一首七绝,表达了作者四处游历、开阔眼界的人生经历和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 首句“航海来探教外传”,描绘了作者四处游历的场景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附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原诗: 求真灭妄元非妙,即妄明真都是错。 堪笑灵山老古锥,当阳抛下破木杓。 译文: 追求真理消除虚幻并非妙处,即使认识到虚幻也是错误的。 可笑的是那灵山的老古锥,竟然在当阳被扔下了那破碎的木杓。 注释: 1. 求真灭妄元非妙:这句话的意思是寻求真理,消除虚幻,但并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这里的“元”是指“根本”
偈五首 其五 竖拳头下喝小卖弄,说是非却入泥水。 截断千差休指点,一句归来笛啰啰哩。 注释: 竖拳头下喝小卖弄:形容人在做小动作或小动作时摆出了一副威风的样子,好像在炫耀自己的力量。说是非却入泥水:意思是虽然你说得对,但我还是要像进入泥泞一样,接受你的批评和指责。截断千差:比喻将各种情况都考虑在内,不留任何余地。指注:用手指头指向某人,表示指责对方。啰啰哩:形容说话声音大而杂乱
注释:妙处如何说向人,倒地便起自分明。 蓦然踏著故田地,倒裹幞头孤路行。 妙处在何处,无需向他人说明;一旦摔倒,自己就能站起来,明白了自己的本心。 突然跌倒在旧路上,却裹着幞头独自踽踽独行,心中满是孤独。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首句“妙处如何说向人”,表明了其对佛理的参悟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不需要再向他人讲解和传授。第二句“倒地便起自分明”
【注解】: 葛藤:佛教语,指一切烦恼。知见:见解。 圆光:即佛光,指佛的智慧之光普照一切。 太虚:佛教语,指宇宙空间。 千机万机:佛经中说,众生心有千万种迷惑,如千般、万般机巧。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而高远,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一句“扫尽葛藤与知见”,是说扫除一切杂念和世俗的见解,这是修行者的一种境界,也是达到佛性的表现。 第二句“信手拈来全体现”,是说这种境界不需要刻意去追求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阳(今属河南)人。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 调邢州司户参军,迁晋州和川令。 神宗时,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 元丰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书。 六年,迁尚书右丞。 哲宗即位,转尚书左丞。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为门下侍郎,寻出知大名府。 崇宁元年卒,年七十一。 有诗文一百卷,已佚。
苏寿元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寿元,字仁仲,号北溪,出生于福安(今属福建)。他九岁便能撰写文章,显示出其非凡的才华。在太学游历期间,他的文名远扬,这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中是非常不寻常的。 宋亡后,苏寿元选择了隐居,并在建阳定居下来。尽管当时许多太学生回到京师继续学习时都受到了郡博士的职位邀请,但他却拒绝离开,而是专注于教授《春秋》和《四书》等儒家经典。这种坚守信念和追求文化传承的精神
释绍嵩,字亚愚,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长于诗,自谦“每吟咏信口而成,不工句法,故自作者随得随失”。 今存《江浙纪行集句诗》七卷,系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秋自长沙出发,访游江浙途中寓意之作。 后应知嘉兴府黄尹元之请,主嘉兴大云寺。 事见本集卷首自序。 释绍嵩诗,以汲古阁影宋抄本为底本,校以清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读画斋本)。 新辑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