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树浮青认柏乡,近城唯见满林桑。
不知县吏清平否,试问家馀帛几筐。
《次柏乡》是明代诗人罗钦顺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当地政治清明与否的深切关注。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 远树浮青认柏乡:
- 远树浮青:描绘了远处的树木在绿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清晰,如同青色的浮云一样,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这里的“浮青”可能指的是春天的景象,树木开始抽芽,生机盎然。
- 认柏乡:这里的“认柏”,可能是根据地理位置或某种特征来识别“柏乡”,柏是一种常绿树种,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的特色或者历史悠久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指作者所在的地区有柏树成林。
- 近城唯见满林桑:
- 近城唯见:这句话传达了一种距离感,暗示着作者站在城市边缘,只能看到周围的树林,而无法直接看到城市的繁华景象。这种距离感可能带有一种无奈或辛酸的情感色彩。
- 满林桑:这里的“桑”指的是桑树,一种常见的农作物。满林桑可能意味着作者所处地区的农业以种植桑树为主,或者桑树长得非常茂盛,几乎覆盖了整个树林。
- 不知县吏清平否:
- 不知县吏:这里的“县吏”指的是地方上的官员,可能是指作者对当地的官员是否清廉、是否能够治理好地方有所疑问。这里的“清平”可能指的是官员们能够公正无私地处理政务,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地方的安宁和和谐。
- 试问家馀帛几筐:这里的“试问”可能是一种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示作者在询问自己家剩余的布匹有多少。这里的“余家”可能是指作者自己的家庭,而“帛”是一种丝织品,古代常用来制作衣物或其他商品。这句话可能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关心,或者对当前物价水平的担忧。
《次柏乡》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当地政治清明与否的关注以及对于个人家庭状况的忧虑。通过这样的表达形式,作者不仅展示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