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中仙骨自成峰,未数丹砂玉屑功。
袍笏满门官独显,篇章行世字尤工。
几人大耋童颜在,百里耆英贺席同。
何物更能醒醉眼,凤毛群绕碧梧桐。
诗句赏析:
- 诗的首句“顶中仙骨自成峰”采用了比喻手法,将主人公比作仙人般独特和非凡。顶中二字形容其高峻、杰出之气质,仙骨则暗示其超凡脱俗之本质。自成峰意喻其独立不群,自成一派,如同山间最高峰一般难以企及,展现出一种超然世外的风采。
- “未数丹砂玉屑功”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才华与成就。丹砂玉屑常用来比喻珍贵之物,暗示其才能珍贵且不可多得,而未数三字则表示其成就远超常人,无需借助任何外在之物即可达到巅峰。
- “袍笏满门官独显”描绘了一幅官场显赫的景象。袍笏是官员的标志,意味着其地位崇高,但“独显”强调了其独特的个性和才能在众多官员中脱颖而出。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虽身居高位却不为世俗所惑,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和清醒的判断。
- “篇章行世字尤工”突出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篇章行世表明其作品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尤工则强调其文字功底深厚,技艺精湛。整句诗赞美了主人公不仅在政坛上有所作为,而且其文学造诣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 “几人大耋童颜在”反映了诗人对长寿的向往以及对于健康和青春永驻的羡慕。这里的“几人”可能指代社会中少数长寿之人,而“大耋童颜”则是对健康长寿者的赞美,暗喻主人公拥有不老的青春和健康的体魄。
- “百里耆英贺席同”展示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和尊重。耆英是指年长而有声望的人,贺席则暗示着各种宴会场合。这句诗表明主人公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尊敬,无论是在朝廷还是民间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 “何物更能醒醉眼”通过提问形式引发读者思考。醒醉眼可能象征清醒与迷茫,何物更能醒醉眼则表达出诗人对于某种事物或境界的渴望:即有一种更为高明的东西能够唤醒人内心的清醒,使人远离迷惑。
- 结尾句“凤毛群绕碧梧桐”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凤毛代表着尊贵和美好,群绕则暗示着众多美好的事物围绕在一起。碧梧桐则是一种植物,常用以比喻高大、挺拔的树木,整个意象传达了主人公如凤凰般高贵,同时周围的环境又如此优美。}
诗句原文:
顶中仙骨自成峰,未数丹砂玉屑功。
袍笏满门官独显,篇章行世字尤工。
几人大耋童颜在,百里耆英贺席同。
何物更能醒醉眼,凤毛群绕碧梧桐。
译文:
在山峰之巅,他的仙骨自然屹立如峰,无人能及其天赋与成就。他身穿官服,门庭若市,却独自耀眼无比,其文采远播,足以傲视群伦。有多少人能保持至高龄依然精神矍铄,像孩童一样充满生机?百里之内,人们都争相前来道贺,他的名望如日中天。究竟什么才是让人清醒的良药呢?只有那如凤凰羽毛般璀璨的才子,他们环绕在一棵碧绿的梧桐树下,仿佛在歌颂他不朽的风华!
注释:
- 顶中仙骨:形容人的才华和气质超凡脱俗。
- 丹砂玉屑:古代用来形容贵重物品的词,此处借指才华。
- 袍笏满门:指官宦人家,形容权力和地位显赫。
- 篇章行世:指文学作品广为流传。
- 大耋童颜:指长寿,字面意思是年长而面带童稚之容。
- 百里耆英:形容声名远播,影响力遍布各地。
- 何物更能醒醉眼:反问句,表达对某物的渴望,希望它能带来清醒。
- 凤毛群绕:形容非常珍贵和尊贵的事物环绕周围。
- 碧梧桐:常被用来比喻高尚的品质或者杰出的人才。
赏析:
- 此诗描绘了一个具有超凡才华和崇高地位的人物形象。诗中的“顶中仙骨”和“未数丹砂玉屑功”两句,不仅展现了人物非凡的天赋和成就,还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种气质使得他在官场上独树一帜,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 诗中的“袍笏满门官独显”一句,描绘了人物的社会地位极高,但即便如此,他却能在众多光环下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清醒头脑。这体现了他深厚的内涵和卓越的智慧,使他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本色。
- “文章行世字尤工”一句,赞美了他的文学成就。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文笔之精妙,足以傲视群雄。这不仅体现了他高超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完美的执着。
- 诗歌最后两句“几人大耋童颜在,百里耆英贺席同”,通过对长寿和广泛赞誉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人物的敬仰之情。他的长寿和影响力使得人们纷纷前来道贺,形成了一种盛大的氛围。这种荣耀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他所作贡献的一种认可。
-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人物的高远品质和不凡成就。同时,诗歌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人物的深深敬佩和无限憧憬,让人读后回味无穷。